名人轶事

王禹偁

朝代:(宋)

  王禹偁(九五四~一○○一),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山东巨野)人。太宗太平兴国八年(九八三)进士,授成武县主簿。雍熙元年(九八四),迁知长洲县。端拱元年(九八八)应中书试,擢直史馆。次年迁知制诰。淳化二年(九九一),为徐铉辨诬,贬商州团练副使。五年,再知制诰。至道元年(九九五)兼翰林学士,坐谤讪罢知滁州,未几改扬州。真宗即位,复知制诰。咸平元年(九九八)预修《太祖实录》,直笔犯讳,降知黄州。四年移知蕲州,卒,年四十八。有《小畜集》三十卷、《小畜外集》二十卷(今残存卷六至卷十三等八卷)。《宋史》卷二九三有传。 王禹偁诗,前十一卷以《四部丛刊》影印瞿氏铁琴铜剑楼藏宋刊配吕无党钞本《小畜集》为底本,校以清光绪会稽孙星华增刻本(简称孙本)、清干隆平阳赵熟典刻本(简称赵本)、上海涵芬楼影印江南图书馆藏经锄堂钞本(简称经锄堂本),参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及《宋文鉴》等书引录。第十二卷以孙星华增刻本《小畜外集》为底本,参校上海函芬楼借江南图书馆藏影宋写本(简称影宋本)、杭州大学图书馆藏清抄本(简称清抄本)以及《山右石刻丛编》等书引录。第十三卷录集外诗及断句,其中《吴郡志》所收《赴长洲县作》三首,已合并编入《小畜集》同题诗中。又《小畜外集》卷六误收他人诗三首(其中二首为杜甫诗),已删去。
【展开内容】
更 多

生平

  王禹偁,出身贫寒,《东都事略》和《宋史·本传》都说他世为农家,《邵氏闻见后录》谓“其家以磨面为生”。王禹偁九岁能文,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登进士第,授成武县(今属山东)主簿,迁大理评事。次年,改任长洲(今江苏苏州)知县。他对仕途充满抱负,曾在《吾志》诗中表白:“吾生非不辰,吾志复不卑,致君望尧舜,学业根孔姬”。王禹偁为人刚直,誓言要“兼磨断佞剑,拟树直言旗”。

  端拱元年(988年)召试,擢右拾遗并直史馆。他旋即进谏,以《端拱箴》来批评皇宫的奢侈生活。后拜左司谏、知制诰。

  淳化二年(991年),庐州尼姑道安诬告著名文字学家徐铉。当时禹偁任大理评事,执法为徐铉雪诬,又抗疏论道安诬告之罪,触怒太宗,被贬为商州(今陕西商县)团练副使。

  淳化四年(993年)移官解州(今属山西)。同年秋召回京城,不久又外放,随即召回。任礼部员外郎,再知制诰。太宗至道元年(995年),任翰林学士,后以谤讪朝廷的罪名,以工部郎中贬知滁州(今安徽滁州),次年改知扬州。

  宋真宗即位(997年),再召入都,复知制诰,上书提出“谨边防”,“减冗兵,并冗吏”等事。与撰修《太祖实录》,因直书史事,引起宰相的不满,又遭谗谤,于咸平二年(999年)再次被贬出京城,至黄州(今湖北黄冈)。

  咸平四年(1001年)冬改知蕲州(今湖北蕲春),未逾月而卒,年四十八。

  《宋史》与《东都事略》都有其传。

  苏轼所撰《王元之画像赞并序》,称他以“以雄风直道独立当世”,“耿然如秋霜夏日,不可狎玩”。

  欧阳修十分仰慕王禹偁,在滁州时瞻仰其画像,又作《书王元之画像侧》。

  王禹偁自编《小畜集》30卷,集名出自《易经》:“小畜之象曰‘风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今有《四部丛刊》本,另有其曾孙王汾裒辑《小畜外集》13卷,以及清光绪年间的孙星华刻本。近人徐规所著的《王禹偁事迹著作编年》,收集佚诗佚文多篇。


文学主张

  王禹偁是宋初作家中成就较高者,他在诗、文两方面的创作都较为突出,促进了宋初诗风、文风的变革。宋初诗派林立,但主要是“白体”、“西昆体”、“晚唐体”三家。王禹偁属“白体”。

古文

  他是北宋初期首先起来反对唐末以来浮靡文风,提倡平易朴素的优秀作家之一。王禹偁提倡“句之易道,义之易晓”(《答张扶书》),反对艰深晦涩,雕章琢句,为后来的欧阳修、梅尧臣等人的诗文革新运动开辟了道路,因此颇受后人推重。北宋初期,文坛上沿袭唐末五代颓靡纤丽文风。王禹偁为了革除这种流弊,以宗经复古为旗帜,提倡继承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的精神,主张“远师六经”,“近师吏部(韩愈)”,写“传道而明心”的古文。他特别强调“不得已而言”,文章要“句易道”、“义易晓”,发挥了韩愈古文理论与实践中“文从字顺”的一面。他的散文作品内容充实,感情充沛,语言晓畅。《待漏院记》是一篇政论,提出“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的论题,规劝执政者要勤政爱民,而不能“窃位而苟禄,备员而全身”,义正辞严,笔触锋利。

  其代表作《黄州新建小竹楼记》写于贬官黄州时期。文中极力渲染谪居之乐,把省工廉价的竹楼描绘得幽趣盎然,含蓄地表现出一种忿懑不平的心情。文章多用排比,音调优美,富于诗味。《唐河店妪传》记述边地一位老妇人机智杀敌的 故事,又借题发挥,谴责了当权者在军政措施上的不当,既有生动的人物描写,又有恳切的议论。此外《录海人书》、《答张扶书》等都是他散文的代表作品。作为宋初最重要的散文家,他的古文理论和创作,对宋代散文风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苏轼称他“以雄文直道独立当世”,“耿然如秋霜夏日,不可狎玩”(《王元之画像赞并序》),当非溢美之辞。

  文论方面,王禹偁提出了传道、明心与有言、有文。王禹偁在《答张扶书》中说:“夫文,传道而明心也。”在文以传道之外,他又要求文以明心,即可在传道之文里发抒自己的政见和内心感受。于“传道”外,提出“明心”,于“有言”外,提出“有文”,这是王禹偁在理论上的一种贡献。所谓“明心”是指自己的内心世界臻于高尚,是指立身无愧,以文明心和传道,实质上是要求文道合一和文行合一,并偏重在文的方面。

诗歌

  在诗歌方面,王禹偁推崇杜甫和白居易。宋末的方回说:“宋铲五代旧习,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送罗寿可诗序》,《桐江续集》卷三二)显然这种说法稍嫌夸张,但宋初诗风确有白体、昆体、晚唐体之分,王禹偁也被宋人看作重要的白体诗人。然而,王禹偁的诗风与李昉、徐铉等白体诗人却是同中有异。王禹偁早年多作闲适诗,晚年多作讽喻诗,与白居易恰恰相反。正是这种深刻的自省意识,使他从学习白居易进而以杜甫为典范,甚至在晚年自编的《小畜集》中很少收录早年作品。相传,他曾因作诗偶合杜甫诗句而写下“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之句,还称赞“子美集开诗世界”。他在创作中努力实践白居易“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对雪》、《感流亡》、《竹□》、《对雪示嘉佑》等诗,以深厚的同情描写了当时农民、士兵的苦难境况,揭露了现实的黑暗,而且严于针砭自身,继承和发扬了杜甫“三吏”、“三别”与白居易《秦中吟》的风格。《畲田词》五首生动地记录了山区刀耕火种的情景,赞扬了普通人民勤劳刻苦和团结互助的美德。

  他的诗同散文一样,语言平易流畅,风格简雅古淡。他还有一些写景抒情的短诗,却笔调清丽,饶有风韵。如《村行》描绘了山村黄昏的动人情景和诗人的感触。他还善于向民歌吸取思想艺术营养。如《畲田词》:“鼓声猎猎酒醺醺,斫上高山入乱云。自种自收还自足,不知尧舜是吾君。”洋溢着劳动者的乐观感情,饶有民歌清新活泼的风味。他的长篇诗歌,叙写自己生平事迹与怀抱,能挥洒自如,畅所欲言,已开宋诗散文化、议论化风气。林逋盛赞他:“纵横吾宋是黄州。”胡仔也说:“国初沿袭五代之余,士大夫皆宗白乐天诗,故王黄州主盟一时。”(《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二)

  王禹偁词即事即目,登览抒怀,寓情于景,格调深沉,雄浑有力,艺术上完全臻至成熟,在宋初小令中是别开生面的。具体地说,点绛唇这首词在宋初词坛的贡献集中在两个方面:在秾丽的氛围中以清丽取胜;在狭窄的词境中以开阔见长。过去,人们一般只注意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其实,不论就思想内容,还是就艺术风格讲,这首词都很具特色,从柳永的《雪梅香》(“景萧索”)、辛弃疾的《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和姜夔的《点绛唇》(“燕雁无心”)等诸名作中,均可看出受王禹偁这首词影响的某种痕迹。因此,王禹偁这首《点绛唇》应当被视为掀开两宋词坛帷幕的重要词篇。王弈清称赞此词“清丽可爱”,并因此推崇王禹偁“岂止以诗擅名”(《历代词话》卷四转引)。王禹偁是开北宋词坛创作风气的重要作家。

【展开内容】
  • 平生闻说宣城郡,水石幽奇人物俊。|槛外澄江练不收,窗中远岫眉初印。|六朝繁盛至隋唐,才人名士遥相望。|谢公向此凭熊轼,白傅曾为鹿鸣客。|江楼山寺多赋诗,往往题名在僧壁。|皇家早岁平吴后,翰林贾公为太守。|至今清话玉堂中,夸诧江山不离口。|吾君御极初选艺,东枢贰卿新擢第。|解褐曾縻佐郡官,首得宣城为历试。|紫微田郎次登科,东枢受代传厅事。|第三榜中第二人,今在乌台为察视。|迩来通倅少名流,云泉竹树应包羞。|今春忽命姚著作,学术纵横才磊落。|当年雄揖第三名,官路迍邅久漂泊。|去岁献文重召试,新恩始上芸香阁。|未教修史未演纶,宣城奉使聊亲民。|且忻彩服得就养,莫叹朱衣未即真。|旧游应有交朋在,此去仍言婚宦新。|下车布政民休休,高吟浅酌谁献酬。|夜深红烛在何处,绮霞阁通叠嶂楼。|公权书札燕许词,未免山僧乞撰碑。|撰碑书碑即三载,眼看征诏在丹墀。|却愁未尽江南兴,闲坐蓬瀛挥玉柄。|黄枢侍臣两制官,待君同说宣城景。
  • 关征市赋縻贤俊,谁爱此官为吏隠。|将作晁丞于役时,婺女星临海边郡。|黄绢辞高位尚卑,白华行洁身犹困。|会待时来即并伸,也知道在终无闷。|君不见路随含笑坐市中,屈身岂愧丹阳尹。|又不见张生狂醉恋扬州,冬瓜堰下甘肥遁。|此行况是奉皇华,数丈轻舠载一家。|携瓶下岸买竹叶,挂席背风穿蓼花。|霜晴震泽初尝橘,泉过惠山应试茶。|虎谿晓云灵隠雪,钱塘夜潮照湖月。|密排诗景在途中,旋吟新句教儿童。|渐近金华见隼旟,五马来迎使者车。|应知骥足暂拘绊,八咏楼开频启宴。|醉中官妓乞歌诗,剡谿纸贵抄新词。|他年谁献子虚赋,召入金门五云路。|因思元白在江东,不似晁丞今独步。
  • 君不见天上星辰拱环极,忽然陨地变成石。|又不见云中鹰隼横高秋,有时搨翼化作鸠。|人生进退甚类此,左迁右转谁自由。|忆昔逢君在邹鲁,翰林丈人东道主。|一言得意便定交,数日论文暗相许。|迩来倏忽十余年,共上赤霄连步武。|禁中更直承明庐,深喜蒹葭依玉树。|两制惟君最清慎,笔力辞锋有余刃。|方期夜直金銮坡,谁知共理淮阳郡。|官衔新换版曹郎,腰佩初悬列侯印。|西垣三字班列闲,南面百城资望峻。|且应尽意颁诏条,岂复回头顾文阵。|下车果有讴谣生,卖刀买犊民归耕。|黄发老农鼓腹唱,雪花双鹿挟辀行。|棠阴露浓滴朱绂,麦秋风冷吹红旌。|行春多暇吟情发,闲作长歌寄同列。|歌中首写明君语,指点神仙为旧侣。|严徐虽合在蓬瀛,邵杜已闻为父母。|重来便恐调金铉,无复区区掌文翰。|直如经岁未征黄,道在何劳重嗟叹。|入则步苍苔,咏红药,了事舍人孙处约。|出则张皂盖,拥朱轮,贤明太守召信臣。|请君屈指数交友,似此宦名能几人。|逢时谁不欲行道,遇主我亦思庇民。|功名富贵皆待命,出处语默聊卫身。|一车甘雨方建隼,万国淳风莫泣麟。|他时宣室召贾谊,贤人事业当并伸。|簷间忍见乌兔走,鉴里星星将白首。|休躭铃合家藏书,且酌郡斋官给酒。|婴儿稚女满眼前,莫负时光笑开口。
  • 火云如山暑雨歇,天地炉烘三伏月。|玉皇教散阆苑冰,斵开北陆琼瑰窟。|峨峨贮向瑶花合,分命中官赐黄合。|凤皇池上玉壶盛,温树风声顿萧飒。|台恩分与西垣士,纶诰稀疏方假寐。|卞和抱璞入直庐,从此惊忙不成睡。|怒蝇休向笔端飞,抵鹊浑疑山下坠。|寒生毛发清牙齿,脆若玉芝甘似醴。|炎风暑气都不知,空作狂歌谢知己。
  • 我闻进士登科换凡骨,信知不是风尘物。|贡籍由来数百年,直疑空却神仙窟。|其间最贵龙虎榜,乘时得路为卿相。|一从巢寇犯阙来,梁氏礼闱还草创。|庄宗明宗虽膺命,晋朝汉朝俱不永。|其中纵得神仙材,太平不见哀之哉。|上玄应恐天地闲,安仙又谪来人寰。|二十把笔疏辞源,黄河倾落昆仑山。|有周道衰犹叹凤,天公留得归皇宋。|天水夕郎掌贡时,禹门万仞连云耸。|不是真龙不能过,嗔波怒浪浇雷火。|是岁北极七个星,一时下降为门生。|安仙堂堂冠其首,六星煌煌愿随后。|驺虞赋就铿金石,丹水诗成摛锦绣。|玉皇殿前受恩渥,一时命入芙蓉幕。|独得归州近巫峡,十二晴峰长在睫。|郡斋狂醉复狂吟,书尽巴东一川叶。|迩来游宦五六年,吴山越水供新编。|还同白傅苏杭日,歌诗落笔人争传。|去年始上芸香阁,出典陶丘滞锋锷。|阮籍营中浮蚁馨,亚夫门外垂杨弱。|骥足虽知暂縻绊,樽前未始长嗟叹。|只应会得老聃言,大器本来成较晚。|吾君正是兴文教,不日征归掌纶诰。|醉挨雉扇扫宫辞,怒上螭头呈谏草。|笔下追还三代风,祛尽浇漓成古道。|丈夫方见兼济才,莫学西山采薇老。|我今自是蓬蒿身,如何一见如故人。|长歌谓我相翦饰,便疑平地升青云。|文章难得逢知己,知己相逢贵终始。|伊我行止方凄凄,老亲稚子相顾啼。|出门动足歧路迷,得君引上登天梯。
  • 我闻天有二十八个星,降生下界为英灵。|东方曼倩萧相国,至今留得终天名。|又闻地有三十六所洞,洞中多聚神仙众。|神仙负过遭谴谪,谪来人世为辞客。|李白王维并杜甫,诗颠酒狂振寰宇。|今来相去千百年,寥落乾坤阒无睹。|皇天何不生奇人,庸儿蠢夫空纷纷。|夜眠朝走不觉老,饭囊酒瓮奚足云。|陶丘忽见安秘书,星精仙骨真有余。|月中曾折最高桂,趁出玉兔惊蟾蜍。|示我歌诗百余首,笔锋闪闪摩星斗。|乍似碧落长拖万丈虹,饮竭四海波澜空。|又似赤晴干撒一阵雹,打折琼林枝倒卓。|夜来梦见李长吉,叩头再拜须来乞。|自言失却照海珠,至今黑坐骊龙窟。|方知安侯不是星辰类,即是神仙辈。|不然又争得标格峻迈,文辞颠怪。|有时醉起一长噫,八极风清鬼神骇。|他年却入蓬莱宫,休使麻姑更爬背。
  • 我闻三代淳且质,华人熙熙谁信佛。|茹蔬剃发在西戎,胡法不敢干华风。|周家子孙何不肖,奢淫惛乱隳王道。|秦皇汉帝又杂霸,只以威刑取天下。|苍生哀苦不自知,从此中国思蛮夷。|无端更作金人梦,万里迎来万民重。|为君为相犹归依,嗤嗤聋俗谁敢非。|若教都似周公时,生民岂肯须披缁。|可怜嗷嗷避征役,半入金田不耕织。|君子之道动即穷,亦有贤达藏其中。|上人来自九华山,叩门遗我琼瑶编。|铮铮五轴余百篇,定交仍以书为先。|书中不说经,文中不言佛,有心直欲兴文物。|感师自远来相亲,为师画卦成同人。|出门无咎非群分,袈裟墨绶何足云。
  • 谁为东君掌青律,故将春日连人日。|春日雨丝暖融融,人日雪花寒栗栗。|雨雪寒暖苦不同,可比交情去就中。|仲咸拥炉发歌咏,古风激破浇漓风。|人情离合古来有,召公初亦疑周公。|汾阳临淮本雠隙,一旦分兵若亲戚。|四公翻覆人不讥,各各操心为邦国。|此外诪张多为己,反掌背面如千里。|张耳陈余不忍言,魏其武安何足齿。|我爱中庸君子心,心与人交淡如水。|别有人间势利徒,一去一就随荣枯。|西汉董贤方佞幸,孔光迎拜卑如奴。|是时杨雄在东观,投阁欲死无人扶。|有唐力士夫人死,朝士执丧如丧妣。|是时李白放江边,憔悴无人供酒钱。|小人之性何所似,真如蜂蝶并蝼蚁。|寻春逐臭苟朝昏,岂顾松篁与兰茝。|重君誓心一何极,涧底松兮陵上柏。|涧松陵柏有朽时,我约君心无改易。
  • 君不见年年三月千丛媚,紫烂红繁夸胜异。|寻常人戴满头归,醉折狂分不为贵。|枝闲叶尽根空培,人情皆待明年开。|化工自有呼魂术,霜前唤下琼瑶台。|王母亲将金粉傅,麻姑齐借霓裳来。|主人盖是神仙才,不然此物胡为而来哉。|二姬劝酒谁引满,长洲懒吏先举杯。|多感同年与攀折,吟诗欲谢难轻发。|青宫校书方遁迹,代我作歌如锦拆。|他年吾辈功业成,与君共作骑鲸客。
  • 君不见近代诗家流,胡为蹇滞多穷愁。|孟郊顦顇死逆旅,浪仙斥逐长江头。|张生漂泊冬瓜堰,徒云轻薄万户侯。|浩然无成鹿门去,李洞恸哭昭陵休。|生无风教兴王化,死无勋爵贻孙谋。|可怜诗道日已替,风骚委地何人收。|高阳许公精六义,独向圣朝生后嗣。|因将先集进九重,高步金台曳珠履。|祖德光辉圣主知,府尹贤明丞相子。|广陵郡大古九州,记室官清外三字。|遂令天下学诗人,徒羡君家穷四始。|我来迎侍游江都,玳筵往往陪欢娱。|遂求家集恣吟讽,海波干处堆珊瑚。|因思贾孟数家一何苦,诗鬼嗷嗷馁无主。|子孙沦没谁及君,闲倚红莲倾渌醑。|草檄余闲好赋诗,莫放风情忝尔祖。
影相集珍
  • 飞天神马金带
  • 青铜飞天神兽
  • 银错金飞禽走兽雕画镜
  • 虎头兽纹组合酒器
  • 商代青铜器鸮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