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轶事

王禹偁

朝代:(宋)

  王禹偁(九五四~一○○一),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山东巨野)人。太宗太平兴国八年(九八三)进士,授成武县主簿。雍熙元年(九八四),迁知长洲县。端拱元年(九八八)应中书试,擢直史馆。次年迁知制诰。淳化二年(九九一),为徐铉辨诬,贬商州团练副使。五年,再知制诰。至道元年(九九五)兼翰林学士,坐谤讪罢知滁州,未几改扬州。真宗即位,复知制诰。咸平元年(九九八)预修《太祖实录》,直笔犯讳,降知黄州。四年移知蕲州,卒,年四十八。有《小畜集》三十卷、《小畜外集》二十卷(今残存卷六至卷十三等八卷)。《宋史》卷二九三有传。 王禹偁诗,前十一卷以《四部丛刊》影印瞿氏铁琴铜剑楼藏宋刊配吕无党钞本《小畜集》为底本,校以清光绪会稽孙星华增刻本(简称孙本)、清干隆平阳赵熟典刻本(简称赵本)、上海涵芬楼影印江南图书馆藏经锄堂钞本(简称经锄堂本),参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及《宋文鉴》等书引录。第十二卷以孙星华增刻本《小畜外集》为底本,参校上海函芬楼借江南图书馆藏影宋写本(简称影宋本)、杭州大学图书馆藏清抄本(简称清抄本)以及《山右石刻丛编》等书引录。第十三卷录集外诗及断句,其中《吴郡志》所收《赴长洲县作》三首,已合并编入《小畜集》同题诗中。又《小畜外集》卷六误收他人诗三首(其中二首为杜甫诗),已删去。
【展开内容】
更 多

生平

  王禹偁,出身贫寒,《东都事略》和《宋史·本传》都说他世为农家,《邵氏闻见后录》谓“其家以磨面为生”。王禹偁九岁能文,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登进士第,授成武县(今属山东)主簿,迁大理评事。次年,改任长洲(今江苏苏州)知县。他对仕途充满抱负,曾在《吾志》诗中表白:“吾生非不辰,吾志复不卑,致君望尧舜,学业根孔姬”。王禹偁为人刚直,誓言要“兼磨断佞剑,拟树直言旗”。

  端拱元年(988年)召试,擢右拾遗并直史馆。他旋即进谏,以《端拱箴》来批评皇宫的奢侈生活。后拜左司谏、知制诰。

  淳化二年(991年),庐州尼姑道安诬告著名文字学家徐铉。当时禹偁任大理评事,执法为徐铉雪诬,又抗疏论道安诬告之罪,触怒太宗,被贬为商州(今陕西商县)团练副使。

  淳化四年(993年)移官解州(今属山西)。同年秋召回京城,不久又外放,随即召回。任礼部员外郎,再知制诰。太宗至道元年(995年),任翰林学士,后以谤讪朝廷的罪名,以工部郎中贬知滁州(今安徽滁州),次年改知扬州。

  宋真宗即位(997年),再召入都,复知制诰,上书提出“谨边防”,“减冗兵,并冗吏”等事。与撰修《太祖实录》,因直书史事,引起宰相的不满,又遭谗谤,于咸平二年(999年)再次被贬出京城,至黄州(今湖北黄冈)。

  咸平四年(1001年)冬改知蕲州(今湖北蕲春),未逾月而卒,年四十八。

  《宋史》与《东都事略》都有其传。

  苏轼所撰《王元之画像赞并序》,称他以“以雄风直道独立当世”,“耿然如秋霜夏日,不可狎玩”。

  欧阳修十分仰慕王禹偁,在滁州时瞻仰其画像,又作《书王元之画像侧》。

  王禹偁自编《小畜集》30卷,集名出自《易经》:“小畜之象曰‘风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今有《四部丛刊》本,另有其曾孙王汾裒辑《小畜外集》13卷,以及清光绪年间的孙星华刻本。近人徐规所著的《王禹偁事迹著作编年》,收集佚诗佚文多篇。


文学主张

  王禹偁是宋初作家中成就较高者,他在诗、文两方面的创作都较为突出,促进了宋初诗风、文风的变革。宋初诗派林立,但主要是“白体”、“西昆体”、“晚唐体”三家。王禹偁属“白体”。

古文

  他是北宋初期首先起来反对唐末以来浮靡文风,提倡平易朴素的优秀作家之一。王禹偁提倡“句之易道,义之易晓”(《答张扶书》),反对艰深晦涩,雕章琢句,为后来的欧阳修、梅尧臣等人的诗文革新运动开辟了道路,因此颇受后人推重。北宋初期,文坛上沿袭唐末五代颓靡纤丽文风。王禹偁为了革除这种流弊,以宗经复古为旗帜,提倡继承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的精神,主张“远师六经”,“近师吏部(韩愈)”,写“传道而明心”的古文。他特别强调“不得已而言”,文章要“句易道”、“义易晓”,发挥了韩愈古文理论与实践中“文从字顺”的一面。他的散文作品内容充实,感情充沛,语言晓畅。《待漏院记》是一篇政论,提出“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的论题,规劝执政者要勤政爱民,而不能“窃位而苟禄,备员而全身”,义正辞严,笔触锋利。

  其代表作《黄州新建小竹楼记》写于贬官黄州时期。文中极力渲染谪居之乐,把省工廉价的竹楼描绘得幽趣盎然,含蓄地表现出一种忿懑不平的心情。文章多用排比,音调优美,富于诗味。《唐河店妪传》记述边地一位老妇人机智杀敌的 故事,又借题发挥,谴责了当权者在军政措施上的不当,既有生动的人物描写,又有恳切的议论。此外《录海人书》、《答张扶书》等都是他散文的代表作品。作为宋初最重要的散文家,他的古文理论和创作,对宋代散文风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苏轼称他“以雄文直道独立当世”,“耿然如秋霜夏日,不可狎玩”(《王元之画像赞并序》),当非溢美之辞。

  文论方面,王禹偁提出了传道、明心与有言、有文。王禹偁在《答张扶书》中说:“夫文,传道而明心也。”在文以传道之外,他又要求文以明心,即可在传道之文里发抒自己的政见和内心感受。于“传道”外,提出“明心”,于“有言”外,提出“有文”,这是王禹偁在理论上的一种贡献。所谓“明心”是指自己的内心世界臻于高尚,是指立身无愧,以文明心和传道,实质上是要求文道合一和文行合一,并偏重在文的方面。

诗歌

  在诗歌方面,王禹偁推崇杜甫和白居易。宋末的方回说:“宋铲五代旧习,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送罗寿可诗序》,《桐江续集》卷三二)显然这种说法稍嫌夸张,但宋初诗风确有白体、昆体、晚唐体之分,王禹偁也被宋人看作重要的白体诗人。然而,王禹偁的诗风与李昉、徐铉等白体诗人却是同中有异。王禹偁早年多作闲适诗,晚年多作讽喻诗,与白居易恰恰相反。正是这种深刻的自省意识,使他从学习白居易进而以杜甫为典范,甚至在晚年自编的《小畜集》中很少收录早年作品。相传,他曾因作诗偶合杜甫诗句而写下“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之句,还称赞“子美集开诗世界”。他在创作中努力实践白居易“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对雪》、《感流亡》、《竹□》、《对雪示嘉佑》等诗,以深厚的同情描写了当时农民、士兵的苦难境况,揭露了现实的黑暗,而且严于针砭自身,继承和发扬了杜甫“三吏”、“三别”与白居易《秦中吟》的风格。《畲田词》五首生动地记录了山区刀耕火种的情景,赞扬了普通人民勤劳刻苦和团结互助的美德。

  他的诗同散文一样,语言平易流畅,风格简雅古淡。他还有一些写景抒情的短诗,却笔调清丽,饶有风韵。如《村行》描绘了山村黄昏的动人情景和诗人的感触。他还善于向民歌吸取思想艺术营养。如《畲田词》:“鼓声猎猎酒醺醺,斫上高山入乱云。自种自收还自足,不知尧舜是吾君。”洋溢着劳动者的乐观感情,饶有民歌清新活泼的风味。他的长篇诗歌,叙写自己生平事迹与怀抱,能挥洒自如,畅所欲言,已开宋诗散文化、议论化风气。林逋盛赞他:“纵横吾宋是黄州。”胡仔也说:“国初沿袭五代之余,士大夫皆宗白乐天诗,故王黄州主盟一时。”(《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二)

  王禹偁词即事即目,登览抒怀,寓情于景,格调深沉,雄浑有力,艺术上完全臻至成熟,在宋初小令中是别开生面的。具体地说,点绛唇这首词在宋初词坛的贡献集中在两个方面:在秾丽的氛围中以清丽取胜;在狭窄的词境中以开阔见长。过去,人们一般只注意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其实,不论就思想内容,还是就艺术风格讲,这首词都很具特色,从柳永的《雪梅香》(“景萧索”)、辛弃疾的《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和姜夔的《点绛唇》(“燕雁无心”)等诸名作中,均可看出受王禹偁这首词影响的某种痕迹。因此,王禹偁这首《点绛唇》应当被视为掀开两宋词坛帷幕的重要词篇。王弈清称赞此词“清丽可爱”,并因此推崇王禹偁“岂止以诗擅名”(《历代词话》卷四转引)。王禹偁是开北宋词坛创作风气的重要作家。

【展开内容】
  • 夏课诗成又旅游,离离秦树叶惊秋。|青霄路在何难到,白雪才高岂易酬。|几处读碑寻野迳,共谁沽酒上高楼。|商于迁客曾如此,系滞空思十二旒。
  • 咏尽千峰雪,吟行六里春。|布多成暇政,方称好闲身。|物得商山下,形如震泽根。|初期谷城叟,乍遇魏榆神。|固异它山石,还同似玉珉。|绕看犹汩没,斲见渐轮囷。|草拥才抽甲,烟封几得辛。|绿藏苔漠漠,青乱叶蓁蓁。|蛟蜃浑疑活,琳琅势逼真。|杖敲清有韵,衣拂莹无尘。|起似生徐甲,扶如醉伯伦。|知吾怜磊落,移尔出荒榛。|留滞诚为久,遭逢盖有因。|胜携堕鹊印,喜过骇鸡玲。|齐列幽斋畔,休藏古涧滨。|未邀耽酒客,先对抱琴人。|带藓形虽瘦,穿交气已振。|自非怀峭绝,安得免沉沦。|月影无云夕,烟姿有雪辰。|参差光互动,高下势相均。|接待同嘉士,搜求等隽民。|苍茫劳拂拭,感遇似陶钧。|抚惜情如旧,装添景自新。|窗风声淅淅,簷鸟语欣欣。|映合移红药,遮须翦绿筠。|使君安置后,勾我往来频。|扪摸闲垂袖,偎挨醉脱巾。|海山低岌嶪,华岳小嶙峋。|鹭毳莹如霰,蜗涎曳似银。|峰峦轻菡萏,雕琢笑麒麟。|雨霁岚光滴,春晴黛点匀。|鼎分聊自得,芝秀好相亲。|宋陨知难及,秦鞭似弗仁。|无瑕收作宝,不速敬如宾。|仙掌怜应拔,出眉妬亦嚬。|罅开青虎眼,痕駮黑虬鳞。|怪隠深难测,神驱恐不遵。|倚多凉透骨,卧近冷侵茵。|蹙缩回蛇尾,谽谺齚兽唇。|云孤堪结伴,松老合为邻。|对耻风标俗,题愁格力贫。|玉堆深媿白,黛泼不如彬。|埋去甘长往,移来忽并伸。|露喷秋洗发,云触晓生津。|清越时堪叩,嵌崆永不磷。|似龙兼易扰,如虎岂难驯。|夜槛含星彩,晴轩烁日轮。|三人铛脚看,一盏瓮头醇。|罗杀迎潮怒,干将插土皴。|沉沉吁可怪,瑟瑟比难臻。|鬭莹宁饶璧,争年不让椿。|闲书堪试笔,醉坐好垂纶。|何啻为三友,还应直万缗。|贪看棋错路,竞爱酒记巡。|利若刀悬蜀,危于阁耸陈。|一拳终太小,五色却非纯。|有泐应难待,无言讵可询。|摩挲夸玉立,围绕似环循。|为匠虽非郢,吟诗莫谓秦。|须容一株上,题著旧词臣。
  • 琼华消散暖风来,多费阳春白雪才。|守道也知心下乐,流年争奈鬓边催。|君愁离别烟花好,我待量移翅羽开。|渐老分飞更堪惜,海棠凋尽始应回。
  • 谪宦门墙冷似村,看山厅下露莎繁。|涵星泳月无池沼,请致泓澄数斛盆。
  • 数年侍从立丹墀,掌诰长惭格调卑。|左宦久劳青琐梦,归山犹负白云期。|一生得丧唯凭道,千古声名合在诗。|深谢多才遗佳句,此身休退是何时。
  • 清夜哀吟敌晓鸡,行藏无玷白于圭。|阳春寡和人传郢,肉味都忘子在齐。|绝俗文章终远大,循资班列暂卑栖。|看君更刷鸾皇翼,一举方知燕雀低。
  • 萍流匏系任行藏,惟指无何是我乡。|左宦只抛红药案,僦居犹住玉泉坊。|白公渭北眠村舍,杜甫瀼西赁草堂。|未有吾庐莫惆怅,古来贤达尽茫茫。
  • 朗公垂老尚吟诗,曾泛三湘看九疑。|欲问劳生心扰扰,强酬佳句思迟迟。|红尘策马殊无味,碧嶂携僧自合宜。|共待中条山有雪,寺楼吟尽更同谁。
  • 淮海丰登接帝畿,家家耕破旧荒陂。|乳牛引犊精神健,野叟携孙鬓发衰。|河市妓翻轻蒨袖,社筵人插小红旗。|凭谁画取村田乐,尽使忧民圣主知。
  • 昔是优贤地,今为省过州。|非贤亦非过,醉卧怀嵩楼。
影相集珍
  • 双龙戏首对玉环
  • 青铜飞天神兽
  • 商代青铜器鸮卣
  • 人兽互戏盘云古玉
  • 上古雕纹玉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