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唐)
张嘉贞(665年-729年),蒲州猗氏(今山西临猗)人,唐朝宰相。张嘉贞明经出身,初授平乡尉,后为监察御史,累迁至并州长史、天兵军大使。720年(开元八年),张嘉贞拜相,担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又升任中书令。723年(开元十一年),张嘉贞因其弟贪赃,被贬为豳州刺史。后任户部尚书,兼益州长史。725年(开元十三年),再贬台州刺史,又升任工部尚书,封河东侯。729年(开元十七年),张嘉贞在洛阳病逝,追赠益州大都督,谥号恭肃。
朝代:(唐)
张碧,字太碧,唐末诗人,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详。屡举进士不第,寄情诗酒,慕李太白之高致,其诗风受李白、李贺、贯休影响较深。擅长古风,多抨击黑暗现实,同情人民疾苦,有《张碧歌诗集》一卷。其子张瀛,亦擅诗,事五代南汉,官至曹郎。旧说张碧为唐德宗贞元中人,孟郊推重其诗,当误。 参陈尚君《张碧生活时代考》(载《文学遗产》1992年第3期),另参《唐才子传校笺》第五册第223页。
朝代:(唐)
张潮(一作张朝),唐代诗人。曲阿(今江苏丹阳县)人,主要活动于唐肃宗李亨、 代宗李豫时代。他的诗在《全唐诗》中仅存五首(其中《长干行》一首,亦作李白或李益诗)。张潮的诗,除了一首《采莲词》是写采莲女的生活,其余都是抒写商妇的思想感情。从这些诗的内容和形式来看,都不难发现深受南方民歌的影响。不仅《采莲词》、《江南行》,明显地受民歌影响,其余三首也全采用白描手法和歌行体。主要写商人妇的思想感情,说明他对当时的城市生活比较熟悉。《唐诗纪事》和《全唐诗》说张潮是大历(唐代宗年号,766—779年)中处士。《闻一多全集·唐诗大系》将他排列在张巡前,常建后。
朝代:(唐)
张曙 (772-846),小字阿灰,一作阿咸,南阳(今属河南)人。侍郎张祎之从子。(一说侄)。唐昭宗龙纪元年(889年)进士,官至拾遗。 曙工诗善词,才名籍甚。颇为乡里所重。词传一首,或疑张泌作。
朝代:(唐)
张瀛(约公元八六o年前后在世)字、里均不详,张碧之子。生卒年亦均不祥,约唐懿宗咸通初前后在世。瀛著有诗集《唐才子传》传世。尝为歌赠琴棋僧,同人见之,曰:“非其父,不生其子”。事广南刘氏,官至曹郎。
朝代:(唐)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1 《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