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 入 膏 肓
病入膏肓
已阅 6696 次 |
喜欢 6133 次 ❤
释 义
膏肓古人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与膈膜之间叫肓”。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比喻情况严重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古人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与膈膜之间叫“肓”。
出 处
《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膏肓:古以膏为心尖脂肪,肓为心脏与膈膜之间,膏肓之间是药力不到之处。《左传·成公十年》:“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日:‘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日:‘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后即以“病入膏肓”指病已危重到无法救治的地步。也比喻事情严重到了不可挽回的程度。《三国演义》五二回:“吾观刘琦过于酒色,病入膏肓,现今面色赢瘦,气喘呕血,不过半年,其人必死。”清·李绿园《歧路灯》二○回:“热肠动处真难默,冷眼觑时便欲暗;病入膏肓嗟已矣,愿奉宣圣失言箴。”亦作“病在膏肓。”《五灯会元·洪州法昌倚遇禅师》:“病者病在膏肓,顽者顽入骨髓。”明·邵璨《香囊记·问卜》:“便遇秦和送国手,只恐他病在膏肓怎救?”亦作“病染膏肓”。元·范居中《金殿喜重重·秋思》:“真个崔张不让,命该雕丧,险些病染膏肓,此言非妄。”
例 句
吾观刘琦过于酒色,~,今见面黄羸瘦,气喘呕血,不过半年,其人必死。★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二回
故 事
春秋时,晋景公患了重病,派人到秦国请名医来医治。他在病床上梦见两个小孩,其中一个说:不好了,病人要请名医来了,咱们要遭祸的,快逃吧!另一个说:别怕,咱们躲到膏之下,盲之上,不管什么样的医生,用啥药,都把我们不能怎么样。景公醒来,觉得有些奇怪。心想,难道那两个小孩就是病魔?过了一会,秦国的医生来了,诊断后说:没办法了,你的病已经在膏肓,药力达不到那里,治不了啦。膏肓:古人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和隔膜之间叫盲。
妙 语
俗话说“病从浅中医”。病入膏肓,按中医的说法,已发展到真病。真病是无药可救的。它代表已是病到极点,用药也无济于事。这启示我们,要注意觉察事情的发展过程,及时去补救。等到“病入膏肓”再想去救治,就来不及了。再者,无论做人,还是做事,要把过程处理好才会有好的结果。
接 龙
- 病入膏肓 ➤
- 黄梁美梦 ➔
- 梦寐以求 ➔
- 求田问舍 ➔
- 舍己为人 ➔
- 人生如寄 ➔
- 寄人篱下 ➔
- 下车泣罪 ➔
- 罪大恶极 ➔
- 极天际地 ➔
- 地狱变相 ➔
- 相机而动 ➔
- 动如脱兔 ➔
- 兔死犬饥 ➔
- 饥不择食 ➔
- 食日万钱 ➔
- 钱可通神 ➔
- 神魂颠倒 ➔
- 倒行逆施 ➔
- 施号发令 ➔
- 令行禁止 ➔
- 止于至善 ➔
- 善贾而沽 ➔
- 沽名钓誉 ➔
- 誉不绝口 ➔
- 口蜜腹剑 ➔
- 剑拔弩张 ➔
- 张灯结彩 ➔
- 彩笔生花 ➔
- 花遮柳隐 ➔
- 隐姓埋名 ➔
- 名不虚传 ➔
- 传闻异辞 ➔
- 辞微旨远 ➔
- 远走高飞 ➔
- 飞蓬随风 ➔
- 风行革偃 ➔
- 偃旗息鼓 ➔
- 鼓盆之戚 ➔
- 戚戚具尔 ➔
- 尔虞我诈 ➔
- 诈痴不颠 ➔
- 颠倒黑白 ➔
- 白面书生 ➔
- 生拉硬扯 ➔
- 扯篷拉纤 ➔
- 纤芥之疾 ➔
- 疾风劲草 ➔
- 草船借箭 ➔
- 箭在弦上 ➔
- 上下一心 ➔
- 心旷神怡 ➔
- 怡然自得 ➔
- 得陇望蜀 ➔
- 蜀犬吠日 ➔
- 日以继夜 ➔
- 夜长梦多 ➔
- 多才多艺 ➔
- 艺不压身 ➔
- 身不由主 ➔
- 主情造意 ➔
- 意在言外 ➔
- 外合里差 ➔
- 差强人意 ➔
- 意气相投 ➔
- 投笔从戎 ➔
- 戎马生郊 ➔
- 郊寒岛瘦 ➔
- 瘦骨如柴 ➔
- 柴天改玉 ➔
- 玉液琼浆 ➔
- 浆酒霍肉 ➔
- 肉跳心惊 ➔
- 惊弓之鸟 ➔
- 鸟枪换炮 ➔
- 炮凤烹龙 ➔
- 龙飞凤舞 ➔
- 舞文弄墨 ➔
- 墨守成规 ➔
- 规行矩止 ➔
- 止戈为武 ➔
- 武偃文修 ➔
- 修辞立诚 ➔
- 诚惶诚恐 ➔
- 恐遭物议 ➔
- 议论纷纷 ➔
- 纷乱如麻 ➔
- 麻木不仁 ➔
- 仁至义尽 ➔
- 尽力而为 ➔
- 为人作嫁 ➔
- 嫁祸于人 ➔
- 人多势众 ➔
- 众志成城 ➔
- 城狐社鼠 ➔
- 鼠窃狗偷 ➔
- 偷工减料 ➔
- 料事如神 ➔
- 神机妙算 ➔
- 算无遗策 ➔
- 策名委质 ➔
- 质疑问难 ➔
- 难以为继 ➔
- 继往开来 ➔
- 来情去意 ➔
- 意在笔先 ➔
- 先声夺人 ➔
- 人才济济 ➔
- 济困扶危 ➔
- 更多接龙 ➤
人物图谱
人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