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 里 春 秋
皮里春秋
已阅 6462 次 |
喜欢 6068 次 ❤
释 义
指藏在心里不说出来的言论。
出 处
《晋书·褚裒传》谯国桓彝见而目之曰‘季野有皮里阳秋。’言其外无臧否,而内有所褒贬也。
故 事
晋代褚裒[póu ],字季野。他年轻时是个好好先生,从不公开论人长短。当时有个叫桓彝的人,与他性情相同,于是便结为朋友。有一天,他们在一起闲聊。桓彝问季野:“你对我有什么意见?好朋友嘛,就不要客气了。”季野沉思了片刻说:“你这个人么,很好,很好,我没有什么意见。”桓彝感到有点失望地说:“唉,季野有皮里春秋。”(意思是:褚裒虽口头上不评论别人的好坏,肚子里却有一部《春秋》,即指他对人是有自己的看法的。)由于季野为人稳重,后官至徐、兖二州刺史。 南朝·宋·刘义庆写《世说新语·赏誉》时也引桓彝的话说:“褚季野皮里阳秋。” 后来人们把桓彝的话缩简为“皮里春秋”,用来形容表面上不评论别人长短,而心中自有褒贬。含贬义。 皮之不存,毛将安附 《左传·僖公十四年》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时代,晋公子夷吾流亡秦国,为了获得秦国的支持回国继位,曾答应事成之后,割五个城池给秦国作为酬谢。可是,他回国做了国君(即晋惠公)之后,并未履行诺言。不久晋国农业歉收,便向秦国购粮,秦仍慨然相许。一年之后,秦国因年景不好,向晋国购粮,晋惠公夷吾却不愿意。他的大夫庆郑认为不讲信义不行,便劝晋惠公不要这样,否则自己的国家就很难保证安全。可是另一个大夫虢射却认为先前没有割城与秦,秦已恨晋不浅,今天,即使答应了售粮与秦,秦国对我国的仇恨也很难消除,不如算了。他还打了一个比喻说:“皮之不存,毛将安傅。”(意思是:不割城给秦国是个根本问题,不解决这个根本问题,而答应给秦国粮食,仿佛只有毛而没有皮。既然皮肤都不在了,毛又依附在什么地方呢?) 晋惠公听了虢射的话,没有卖粮食给秦国。 后来人们引用“皮之不存,毛将安附”来比喻事物没有基础就不能存在。
接 龙
- 皮里春秋 ➤
- 秋荼密网 ➔
- 网开一面 ➔
- 面目全非 ➔
- 非驴非马 ➔
- 马首是瞻 ➔
- 瞻前顾后 ➔
- 后顾之忧 ➔
- 忧患余生 ➔
- 生关死劫 ➔
- 劫富济贫 ➔
- 贫贱骄人 ➔
- 人众胜天 ➔
- 天上石麟 ➔
- 麟趾呈祥 ➔
- 祥麟威凤 ➔
- 凤凰来仪 ➔
- 仪静体闲 ➔
- 闲云野鹤 ➔
- 鹤立鸡群 ➔
- 群策群力 ➔
- 力透纸背 ➔
- 背城借一 ➔
- 一笔抹杀 ➔
- 杀一儆百 ➔
- 百尺竿头 ➔
- 头疼脑热 ➔
- 热火朝天 ➔
- 天经地义 ➔
- 义薄云天 ➔
- 天之骄子 ➔
- 子虚乌有 ➔
- 有恃无恐 ➔
- 恐后无凭 ➔
- 凭虚公子 ➔
- 子夏悬鹑 ➔
- 鹑衣鷇食 ➔
- 食不果腹 ➔
- 腹背之毛 ➔
- 毛羽零落 ➔
- 落落大方 ➔
- 方寸已乱 ➔
- 乱琼碎玉 ➔
- 玉洁冰清 ➔
- 清净无为 ➔
- 为富不仁 ➔
- 仁言利博 ➔
- 博士买驴 ➔
- 驴鸣犬吠 ➔
- 吠形吠声 ➔
- 声振林木 ➔
- 木本水源 ➔
- 源源不断 ➔
- 断发文身 ➔
- 身价百倍 ➔
- 倍日并行 ➔
- 行尸走肉 ➔
- 肉眼愚眉 ➔
- 眉来眼去 ➔
- 去伪存真 ➔
- 真脏实犯 ➔
- 犯上作乱 ➔
- 乱头粗服 ➔
- 服低做小 ➔
- 小题大作 ➔
- 作舍道边 ➔
- 边尘不惊 ➔
- 惊心悼胆 ➔
- 胆大心细 ➔
- 细枝末节 ➔
- 节用裕民 ➔
- 民富国强 ➔
- 强聒不舍 ➔
- 舍生忘死 ➔
- 死有余辜 ➔
- 辜恩负义 ➔
- 义无反顾 ➔
- 顾盼自雄 ➔
- 雄才大略 ➔
- 略见一斑 ➔
- 斑驳陆离 ➔
- 离心离德 ➔
- 德厚流光 ➔
- 光前绝后 ➔
- 后发制人 ➔
- 人命关天 ➔
- 天荒地老 ➔
- 老羞成怒 ➔
- 怒发冲冠 ➔
- 冠盖相望 ➔
- 望子成龙 ➔
- 龙马精神 ➔
- 神机妙算 ➔
- 算无遗策 ➔
- 策名委质 ➔
- 质疑问难 ➔
- 难分难解 ➔
- 解甲归田 ➔
- 田父之功 ➔
- 功德圆满 ➔
- 满城风雨 ➔
- 雨过天青 ➔
- 青梅竹马 ➔
- 马到成功 ➔
- 功行圆满 ➔
- 满腹狐疑 ➔
- 疑信参半 ➔
- 半夜三更 ➔
- 更仆难数 ➔
- 更多接龙 ➤
人物图谱
人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