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

chūn qiū

皮里春秋

释 义
    指藏在心里不说出来的言论。

                	
出 处
    《晋书·褚裒传》谯国桓彝见而目之曰‘季野有皮里阳秋。’言其外无臧否,而内有所褒贬也。

            		
故 事
    晋代褚裒[póu ],字季野。他年轻时是个好好先生,从不公开论人长短。当时有个叫桓彝的人,与他性情相同,于是便结为朋友。有一天,他们在一起闲聊。桓彝问季野:“你对我有什么意见?好朋友嘛,就不要客气了。”季野沉思了片刻说:“你这个人么,很好,很好,我没有什么意见。”桓彝感到有点失望地说:“唉,季野有皮里春秋。”(意思是:褚裒虽口头上不评论别人的好坏,肚子里却有一部《春秋》,即指他对人是有自己的看法的。)由于季野为人稳重,后官至徐、兖二州刺史。    南朝·宋·刘义庆写《世说新语·赏誉》时也引桓彝的话说:“褚季野皮里阳秋。”    后来人们把桓彝的话缩简为“皮里春秋”,用来形容表面上不评论别人长短,而心中自有褒贬。含贬义。    皮之不存,毛将安附    《左传·僖公十四年》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时代,晋公子夷吾流亡秦国,为了获得秦国的支持回国继位,曾答应事成之后,割五个城池给秦国作为酬谢。可是,他回国做了国君(即晋惠公)之后,并未履行诺言。不久晋国农业歉收,便向秦国购粮,秦仍慨然相许。一年之后,秦国因年景不好,向晋国购粮,晋惠公夷吾却不愿意。他的大夫庆郑认为不讲信义不行,便劝晋惠公不要这样,否则自己的国家就很难保证安全。可是另一个大夫虢射却认为先前没有割城与秦,秦已恨晋不浅,今天,即使答应了售粮与秦,秦国对我国的仇恨也很难消除,不如算了。他还打了一个比喻说:“皮之不存,毛将安傅。”(意思是:不割城给秦国是个根本问题,不解决这个根本问题,而答应给秦国粮食,仿佛只有毛而没有皮。既然皮肤都不在了,毛又依附在什么地方呢?)    晋惠公听了虢射的话,没有卖粮食给秦国。    后来人们引用“皮之不存,毛将安附”来比喻事物没有基础就不能存在。
接 龙
人物图谱
人物链接
世界艺术
维多利亚女王加冕
文玩手办
影相集珍
  • 明清雕字古玉
  • 飞天神马金带
  • 母子象尊
  • 双龙戏首对玉环
  • 虎头兽纹组合酒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