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 斩 后 奏
先斩后奏
已阅 6613 次 |
喜欢 6464 次 ❤
释 义
原指臣子先把人处决了,然后再报告帝王。现比喻未经请示就先做了某事,造成既成事实,然后再向上级报告。
封建时代臣子把人杀了再报告皇帝。现多比喻自行把事情处理了,造成既成事实,然后再报告上级或当权者。
出 处
《汉书·申屠嘉传》吾悔不先斩错乃请之。”颜师古注言先斩而后奏。”《新五代史·梁臣传·朱珍》珍偏将张仁遇珍曰‘ 军中有犯令者,请先斩而后白。’
①《新五代史·梁臣传·朱珍》:“珍偏将张仁遇白珍曰:‘军中有犯令者,请先斩而后白。’”后以“先斩后奏”指执法官吏先处决罪犯,然后向上奏闻。②今多借以比喻先采取行动,然后再上报。
例 句
圣人命俺巡抚江南,敕赐势剑金牌,体察奸蠹,理枉分冤,~。★元·无名氏《冯玉兰》第三折
故 事
东汉时期,社会上有不少豪绅和不正当的人,加之当时交通不便,地方很大,地位稍高一点的官吏,很难及时了解到地方的事。于是不少地方就出现了“临民之职,专事威断,族灭奸轨,先行(与斩同义)后闻。”意思是说:一些地方官吏,随便断案,甚至对犯法的人判了灭族之罪,事先也不报告,即所谓“先行刑而后闻奏也”。 相传,东汉光武时,董宣继任洛阳县令时就有过这样一件事: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的家奴,杀了人,一直逍遥法外。有一天,董宣趁湖阳公主外出的时机,带人将凶犯抓获,并就地处死了。这下子,惹怒了湖阳公主,立即进宫向光武帝告状。刘秀责问董宣为什么杀人不先报告他,要判处董宣死刑。董宣据理辩驳,光武帝也只好不再追究了事。 根据这些记载和故事,后来人们就引出“先斩后奏”这个成语,现在多用来比喻某些事未经请示,就自行处理了,造成既成事实,再向上级报告。
妙 语
窦娥的性格是孝顺与抗争的对立统一。她对早年守寡、晚年丧子的婆婆孝顺有加,也深信一女不嫁二夫的教条。当遭遇张驴儿的无耻行径后,她以为官吏会主持公道,会维护她的清白与名声。然而窦娥所寄与希望的官府,竟是一团漆黑,他们滥用酷刑,屈打成招,使得窦娥含冤而死。唯有国家出现更多如窦天章般的明镜高悬者,才能让那些酷吏无处藏身,并给那些恃强凌弱、欺压百姓者以应有的惩罚。
接 龙
- 先斩后奏 ➤
- 走漏天机 ➔
- 机关算尽 ➔
- 尽态极妍 ➔
- 妍姿艳质 ➔
- 质疑问难 ➔
- 难以置信 ➔
- 信誓旦旦 ➔
- 旦夕之间 ➔
- 间不容发 ➔
- 发奸擿伏 ➔
- 伏低做小 ➔
- 小恩小惠 ➔
- 惠而不费 ➔
- 费尽心机 ➔
- 机不可失 ➔
- 失张失智 ➔
- 智勇双全 ➔
- 全受全归 ➔
- 归马放牛 ➔
- 牛骥同皂 ➔
- 皂白不分 ➔
- 分寸之末 ➔
- 末学肤受 ➔
- 受宠若惊 ➔
- 惊弓之鸟 ➔
- 鸟尽弓藏 ➔
- 藏头露尾 ➔
- 尾大不掉 ➔
- 掉以轻心 ➔
- 心到神知 ➔
- 知人之明 ➔
- 明刑不戮 ➔
- 戮力同心 ➔
- 心慈面软 ➔
- 软红香土 ➔
- 土龙刍狗 ➔
- 狗头军师 ➔
- 师直为壮 ➔
- 壮志凌云 ➔
- 云兴霞蔚 ➔
- 蔚为大观 ➔
- 观眉说眼 ➔
- 眼馋肚饱 ➔
- 饱食暖衣 ➔
- 衣不完采 ➔
- 采薪之忧 ➔
- 忧患余生 ➔
- 生死相依 ➔
- 依依不舍 ➔
- 舍旧谋新 ➔
- 新陈代谢 ➔
- 谢天谢地 ➔
- 地上天官 ➔
- 官逼民反 ➔
- 反经行权 ➔
- 权衡轻重 ➔
- 重睹天日 ➔
- 日以继夜 ➔
- 夜郎自大 ➔
- 大度包容 ➔
- 容光焕发 ➔
- 发号施令 ➔
- 令人作呕 ➔
- 呕心沥血 ➔
- 血气方刚 ➔
- 刚直不阿 ➔
- 阿谀逢迎 ➔
- 迎头赶上 ➔
- 上援下推 ➔
- 推襟送抱 ➔
- 抱薪救火 ➔
- 火海刀山 ➔
- 山栖谷隐 ➔
- 隐忍不言 ➔
- 言归于好 ➔
- 好大喜功 ➔
- 功败垂成 ➔
- 成年累月 ➔
- 月盈则食 ➔
- 食日万钱 ➔
- 钱可通神 ➔
- 神通广大 ➔
- 大势所趋 ➔
- 趋炎附势 ➔
- 势倾天下 ➔
- 下里巴人 ➔
- 人尽其才 ➔
- 才疏意广 ➔
- 广开言路 ➔
- 路柳墙花 ➔
- 花遮柳隐 ➔
- 隐姓埋名 ➔
- 名落孙山 ➔
- 山南海北 ➔
- 北辕适楚 ➔
- 楚囚对泣 ➔
- 泣不成声 ➔
- 声势浩大 ➔
- 大而无当 ➔
- 当门抵户 ➔
- 户限为穿 ➔
- 穿云裂石 ➔
- 石沉大海 ➔
- 海外奇谈 ➔
- 谈笑自若 ➔
- 若即若离 ➔
- 离乡背井 ➔
- 井底之蛙 ➔
- 更多接龙 ➤
人物图谱
人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