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

xiān zhǎn hòu zòu

先斩后奏

释 义
    原指臣子先把人处决了,然后再报告帝王。现比喻未经请示就先做了某事,造成既成事实,然后再向上级报告。
    封建时代臣子把人杀了再报告皇帝。现多比喻自行把事情处理了,造成既成事实,然后再报告上级或当权者。
出 处
    《汉书·申屠嘉传》吾悔不先斩错乃请之。”颜师古注言先斩而后奏。”《新五代史·梁臣传·朱珍》珍偏将张仁遇珍曰‘ 军中有犯令者,请先斩而后白。’
    ①《新五代史·梁臣传·朱珍》:“珍偏将张仁遇白珍曰:‘军中有犯令者,请先斩而后白。’”后以“先斩后奏”指执法官吏先处决罪犯,然后向上奏闻。②今多借以比喻先采取行动,然后再上报。
例 句
    圣人命俺巡抚江南,敕赐势剑金牌,体察奸蠹,理枉分冤,~。★元·无名氏《冯玉兰》第三折
故 事
    东汉时期,社会上有不少豪绅和不正当的人,加之当时交通不便,地方很大,地位稍高一点的官吏,很难及时了解到地方的事。于是不少地方就出现了“临民之职,专事威断,族灭奸轨,先行(与斩同义)后闻。”意思是说:一些地方官吏,随便断案,甚至对犯法的人判了灭族之罪,事先也不报告,即所谓“先行刑而后闻奏也”。    相传,东汉光武时,董宣继任洛阳县令时就有过这样一件事: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的家奴,杀了人,一直逍遥法外。有一天,董宣趁湖阳公主外出的时机,带人将凶犯抓获,并就地处死了。这下子,惹怒了湖阳公主,立即进宫向光武帝告状。刘秀责问董宣为什么杀人不先报告他,要判处董宣死刑。董宣据理辩驳,光武帝也只好不再追究了事。    根据这些记载和故事,后来人们就引出“先斩后奏”这个成语,现在多用来比喻某些事未经请示,就自行处理了,造成既成事实,再向上级报告。
妙 语
    窦娥的性格是孝顺与抗争的对立统一。她对早年守寡、晚年丧子的婆婆孝顺有加,也深信一女不嫁二夫的教条。当遭遇张驴儿的无耻行径后,她以为官吏会主持公道,会维护她的清白与名声。然而窦娥所寄与希望的官府,竟是一团漆黑,他们滥用酷刑,屈打成招,使得窦娥含冤而死。唯有国家出现更多如窦天章般的明镜高悬者,才能让那些酷吏无处藏身,并给那些恃强凌弱、欺压百姓者以应有的惩罚。
接 龙
人物图谱
人物链接
世界艺术
法老的女儿
文玩手办
影相集珍
  • 斗彩鸣凤盘
  • 飞天神马金带
  • 精品猴面古玉饰
  • 母子象尊
  • 银错金飞禽走兽雕画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