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 义
译文 梅花凋谢了,北方边塞的冰雪已经融化,大雁也早早地向北飞去了。我要委托那北归的大雁,请它问候一下故都家乡的父老。 前线地区防务荒疏、边声悄寂,金人占领的淮河以北,人烟稀少。那曾经繁华奢靡的宣和宫殿,已经衰草遍地,尘烟缭绕。 注释 ①忆秦娥:词牌名。双调,共四十六字,有仄韵、平韵两体。 ②梅谢了:指梅花凋落。 ③塞垣(yuán):指汉代为抵御鲜卑所设的边塞。 ④鸿(hóng):即鸿雁,是一种候鸟。秋风起时北雁南飞,春季则自南归北。在诗词中常被当作信使。 ⑤凭伊:指凭借大雁 ⑥问讯:问候;慰问。 ⑦大梁遗(yí)老:即中原父老、北宋遗民。大梁,战国魏都,即北宋时都城汴京。 ⑧浙河:即浙江。 ⑨炊烟:指烹制饭菜形成的烟气。 ⑩宣和宫殿:借指故国宫殿。宣和,宋徽宗年号。
赏 析
赏析 开头以“梅谢了”三字说明季节正当柳垂金丝的早春。春梅谢去,引起词人一系列的联想。他想起这时中原大地宋、金边界地区,该也在冻解冰融、逐渐转暖了,宋、金自“绍兴和议”之后,两国边境东以淮水,西以大散关为界,所谓的“塞垣”已不是往昔的北地,所以“鸿归早”也暗示着国境线的南移。接下去“鸿归早”三句,要借鸿雁带讯问候故都父老。 下片进一层表达了对故土、故都的深切怀念。南宋偏安江左,浙江西路的镇江一带已经接近前线,北岸的瓜洲渡口是金失南侵的冲要之地。“边声悄”,指这一带平静无战事。“淮河”句,是说淮河一带,本来是人烟稠密、运输繁忙之地,自从靖康之乱、金兵南侵,一路烧杀掳掠,而在这片疮痍满目的土地上,人口稀少,生活艰苦,呈现出残破荒凉的景象,这里就以“炊烟少”三个字以概括之。 末尾两句与上片结句相呼应。前面是说早春北归的鸿雁问候故都遗老,末尾点出故都宫殿(宣和是徽宗年号)那里曾是北宋朝廷所在,当年是何等巍峨宏丽,如今只余下冷烟衰草。遗民凭吊之余,不仅暗伤亡国,恐怕也在切盼着王师能如鸿归一般,早日北上恢复中原,而这也是词人的心愿。 词人借鸿雁的眼光展示了北宋宫殿凄凉景色,抒发出故宫黍离、国家衰亡的悲愤,也是对南宋当局的指责。
延 展
创作背景 开禧二年(1206年),韩惦胄仓促的北伐失败了。和议之后,南宋朝廷昏庸的皇帝和掌权的投降派大臣立刻就把恢复中原的大业置之脑后。南宋的许多爱国志士们没有忘记失陷的广大国土,日日为国家的前途担忧。然而由于他们处于无权的地位,根本不能将复国的计划付诸实施。心中的忧虑和期望,而作下的这首词。
人物链接
- 山茱萸
- 过马嵬二首(第二首一作李远诗)
- 上郡南三十里有相思亭在太山之麓二水所交平皋之上往来者徒习其名莫详其义庆历甲申岁余适延安过于其下于时夏虏梗边征戍未息窃感东山采薇之义叙其情而悯其劳因作五诗庶几不违周公之指且以释亭之名尔 其四
- 次韵郑介夫二首 其二
- 禅人请赞 其二
- 次韵试可同游法王岳寺
- 曾英发运干顷携二诗相过今复寄赠大篇且惠汉唐金石刻辄次前韵道谢
- 挟文薛君自赋五首克己读书安贫择交训子为题戒其子婿王叔俨万里索和
- 游仙词(十七首) 其十
- 雷电行赠宪卿何公美其伐也
- 惠安伯圜亭同顾升伯李长卿汤嘉宾看牡丹 其二
- 客有求绍介于李明府者却寄二首 其一
- 送高书记之边
- 定山山居
- 豫章感事三首
- 宿迁舟中即景
- 蝶恋1925花
- 一痕沙 初返南京
- 菩萨蛮(游水月寺)
- 楚宫春(为洛花度无射宫)
- 赋得樱桃
- 寄尧夫三首 其二
- 漫兴九首 其一
- 咏史二首 其一
- 水调歌头(寿陈仓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