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侃惜谷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
”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
”侃大怒诘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
”执而鞭之。
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
”侃大怒诘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
”执而鞭之。
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已阅 8716 次 |
喜欢 8484 次 ❤
释 义
译文 陶侃曾经外出游玩,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没熟的稻穗,陶侃问:“你为什么用这个呢?”那人说:“我走在路上看见的,姑且取来玩玩罢了。”陶侃非常生气地说:“你既然不种田了,还随意戏弄别人的庄稼!”陶侃把那人抓起来用鞭子打。因此老百姓都勤恳地耕地,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注释 ⑴尝:曾经。 (1)出:外出。 ⑵持:拿着。 ⑶何为:即“为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指干什么。 ⑷云:说。 ⑸聊:姑且。 ⑹耳:罢了。 ⑺汝:你. ⑻不田:不种田。田:名词作动词,种田。 ⑼贼:毁害,毁坏,损害,伤害。 ⑽执:抓住。 ⑾鞭:名词作动词,抽打。 ⑿是以:因此。 ⒀勤于农植:即“于农植勤”,对农业肯下苦力。 ⒁给:富裕,足,丰足。 ⒂足:足够。 ⒃聊取之耳:随便取来玩玩罢了。 ⒄汝既不田:你既不努力种田。 ⒅戏贼人稻:为了游戏破坏农民的庄稼。 (19)陶侃:史称陶侃为荆州刺史,在所辖的长江中游地区,甚至“道不拾遗”。这显然与他的爱惜民力,重视生产有关。 (20)出:外出 (21)持而鞭之,而:表转折。
延 展
寓意 这个故事体现了陶侃爱民如子,珍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正直、重视农耕,爱护农业生产,保护农民利益的品质。 节俭是中华名族的优良传统。珍惜劳动果实,则是农民辛勤劳动的尊重。陶侃用他的实际行动传承了这一美德,并因此换来了一方百姓的丰衣足食。作为青少年,我们更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应该珍惜粮食。 作者对陶侃态度是赞扬,表现了陶侃爱民如子,珍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正直的特点。
人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