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轶事

楼钥

朝代:(宋)

  楼钥(1137~1213)南宋大臣、文学家。字大防,又字启伯,号攻媿主人,明州鄞县(今属浙江宁波)人。楼璩的三子,有兄长楼鐊、楼锡,与袁方、袁燮师事王默、李鸿渐、李若讷、郑锷等人。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及第。历官温州教授,起居郎兼中书舍人,大定九年(1169年),随舅父贺正旦使汪大猷出使金朝。嘉定六年(1213年)卒,谥宣献。袁燮写有行状。有子楼淳、楼蒙(早夭)、楼㴋、楼治,皆以荫入仕。历官温州教授、乐清知县、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兼翰林侍讲、资政殿学士、知太平州。 干道间,以书状官从舅父汪大猷使金,按日记叙途中所闻,成《北行日录》。
【展开内容】
更 多

个人成就

藏书

  楼钥学宗朱熹,性喜藏书,祖父楼郁家中藏书万余卷,筑东楼于月湖畔,藏书楼名“东楼”。好书不倦,自六经至百家传记,无所不读,家藏书万卷,手抄居半。贯通经史,酷嗜典籍,如诸子百家、音训小学诸书,悉究其渊奥。聚书逾万卷。凡精椠著本、刻本、抄本,必一一收藏,皆手自校雠,甚至动员奴婢亦参与校书之事,称善本者颇多。至晚年为得潘景宪的八十二篇《春秋繁露》一书,仍转辗访求,得而后快,是当今传世的唯一之本,《崇文总目》中所载只30篇。历几十年之聚集,东楼藏书逾万卷。内有楼钥随使金时所撰《北行日录》和深得世人推崇的楼钥名著《攻媿集》一百二十卷。时东楼经常接待读者:“客有愿传者,辄欣然启帙以授。”(光绪《鄞县志》)。“门前莫约频来客,坐上见观未见书。”(楼钥诗句,王应麟札)。藏书乐于出借给他人观览,有愿抄录者,则欣然启帙以授。其“东楼”藏书,与同邑藏书家史守之称为“南楼北史”。藏书印有“四明楼钥”。到了南宋末年,元兵南下,东楼藏书终随改朝换代而渐渐散失。至明末更全数败落,旧宅多归王家墩汤氏所有。

文学

  楼钥因长期供职于内廷,擅长内外制及书奏启札之类应用文字。他博通经史,讲求实学,在训诂小学诸方面能纵贯古今,论述大多可信。其题跋文字尤以原原本本、证据分明而为后世所重。《北行日录》为其早年作品,按日记叙使金时行程见闻,反映了中原残破及人民生活的状况,表现了伤时忧国的情绪。

  他的诗中也有这种感情的流露,如“中原陆沉久,任责岂无人”(《泗洲道中》)、“膏腴满荆棘,伤甚黍离离”(《灵壁道中》)。其写景咏怀之佳作,古体诗多雄奇壮美,如《大龙湫》、《连云亭望海中诸山》等,而近体诗则工于声偶,往往流丽,如“行尽杉松三十里,看来楼阁几由旬”(《同王原庆知道游天童》)、“一百五日麦秋冷,二十四番花信风”(《山行》)之句,皆为后人激赏。但饯送酬答,与人唱和而风格平庸的作品,为数也不少。

  所著《攻媿集》,原为120卷,流传中有所散佚,清四库馆臣复删去“青词”数卷,编定为今本112卷。前14卷为古、今体诗,以下为状札、表笺、奏议、外内制、序记书启、墓志等应用文,末两卷为《北行日录》。有武英殿聚珍版本,《四部丛刊》影印聚珍本及《丛书集成》本。

【展开内容】
  • 去去江西不作难,片帆双桨荡秋澜。已知官业非时样,尤喜情亲耐岁寒。志大自然羞附骥,官卑何用叹栖鸾。少卿膝上加文度,更比年时刮眼看。
  • 趣还宗老侍经筵,宿望吁谟信岿然。引疾屡烦颁汉制,赋归先已买吴船。去年趋召叨同传,今日求闲愧著鞭。未得相随出关去,羡公徒御若登仙。
  • 往还不过酒三行,成败同观棋一枰。东海敢言成二老,西湖自足度馀生。朅来便觉废兹事,归去定须寻旧盟。锦里锦坊秋色里,梦魂先已到江城。
  • 身名俱泰老尚书,叱驭宁辞万里途。两地恩荣真赫奕,四川父老定欢呼。乖崖袍带今重见,清献琴龟我更无。频向筹边楼上望,归来方略上新图。
  • 经帷亲见犯天颜,口伐何劳抗可汗。故国应悲周黍稷,遗黎犹识汉衣冠。殊邻谍报终难测,累岁要盟恐易寒。驰至金城上方略,始知颇牧在金銮。
  • 君如春柳我如松,晚岁重逢意愈通。日日公馀搜理窟,时时史暇乐谈丛。友朋罕有心相照,兄弟惟应姓不同。此别未知何日见,掺袪无语对西风。
  • 几回去国向吴兴,出处虽高事不平。兹以优恩临北固,不妨禁直寓西清。羡君决去行何速,愧我求归计未成。浙水东西又千里,壮怀堂上未忘情。
  • 满腔忠膜与嘉谟,空洞它无一物馀。有语莫非忧国志,欲行犹上荐贤书。已欣勇退成清节,更喜高眠即故庐。廊庙须公经济手,不应敛惠向南徐。
  • 清德曾瞻启庆碑,孙曾清更畏人知。祇缘一介弗轻取,坐使斯民不忍欺。濑水家传御书卦,宣城手写送行诗。典刑尚继金銮旧,马氏一门谁白眉。
  • 题舆再到海东涯,嗜学深于入幕时。一字未通终不置,五行俱下尚嫌迟。情亲端有卜邻意,别后空劳望月思。老我无因可重见,祝君来此拥旌麾。
影相集珍
  • 青铜飞天神兽
  • 商代青铜器鸮卣
  • 人兽互戏盘云古玉
  • 飞天神马金带
  • 母子象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