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恭尹
生平
陈恭尹“修髯伟貌,气局深沉”,其父陈邦彦为明末岭南抗清主力,与陈子壮、张家玉一起,被尊为“岭南三忠”。隆武二年(1646)清军陷广州,其父陈邦彦举兵抗清,兵败被俘,被清军寸磔于市,全家除陈恭尹侥幸逃走外均同时遇难。丧亲之痛,延续到陈恭尹晚年,仍无法释怀。他晚号“独漉子”,取自古乐府:“独漉独漉,水深泥触。……父冤不报,欲活何为!”南明时,陈恭尹进朝泣陈其父为国殉难情状,永历帝授以世袭锦衣卫指挥佥事之职。
其父陈邦彦是明末清初广东抗清斗争的发起人之一,也是一位享有声誉的宿儒。他自小受父亲的思想影响颇深,并在父亲的指教下攻读诗书,擅长写诗作赋。永历元年(1647),他的父亲于战败后被清军俘获并处死,全家除陈恭尹侥幸逃走外均同时遇难。其后,他为报家仇而参加反清斗争,并往返于福建、浙江、江苏等地联系抗清的各地义军。永历十二年(1658),他赴云贵一带欲投奔南明永历帝,未遇,遂返回增城定居。至永历十六年(1662),南明永历帝被清廷俘获处死,陈恭尹中止了联络反清志士的活动,潜居家乡专致读书达十几年之久。其间,与名诗人屈大均结交甚深,并一度与平南王尚可喜有诗词唱酬的交往。永历三十二年(1678),因与尚可喜有旧交而被指涉嫌参与“三藩之乱”遭官府逮捕下狱。被关押半年后始出狱,定居在广州城南。自此后他的意志较消沉,移志于诗词歌赋的创作,与友人结成诗社相互唱和,被时人称为“岭南七子”。陈恭尹的诗尤擅七律诗。他的诗大多以感怀身世,矢志抗清、反映民疾及描述岭南风物为主题。晚年虽多与清廷权贵唱酬,但始终不肯出任新朝的官职。他为其居所取名“独漉堂”,以暗喻家仇未报,匡复之志未灭之意。他的隶书书法为清初独步广东的第一人。遗著有《独漉堂集》。
南明亡后,陈恭尹定居广州,与友人何衡、何绛、陶窳、梁梿相与砥砺名节,发愤读书,世称“北田五子”。 后“三藩之乱”爆发,屈大均从吴军于桂。陈恭尹与屈相交甚深,又“以名重为时所指目”,永历三十二年(1678),陈恭尹被捕下狱,关押二百日后始得解脱。从此心怀畏惧,壮志渐消,避迹隐居,自称“罗浮布衣”。晚年寄情诗酒,曾与清廷权贵唱酬,曾被梁梿当面叱问“何事而仆仆走风尘?”又被讥讽“可怜一代夷齐志,错认侯门是首阳”。但陈恭尹并非改弦更张,他终其一生仍不仕清。冯奉初在其传记中解释,与权贵唱酬是陈求自保之策:“及得脱,自念身历沧桑,恐终不为世所容,乃筑室羊城之南,以诗文自娱;贵人有折节下交者,无不礼接。“于是冠盖往来,人人得其欢心。议者或疑其前后易辙,不知其避祸既深,迹弥近而心弥苦矣。” 这也是为什么陈恭尹之前自号“半峰”,表示初老山林的志向,晚年把号改为“独漉”,身世之痛反而隐含更深。晚年,陈恭尹在广州育贤坊建小禺山舍,以遗民身份终老。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病逝于广州,葬于市郊祥云岭南麓。
人物年表
明崇祯四年(1631)九月二十五日(10月20日),在广东省顺德县出生。
崇祯十六年(1643)(12岁),丧母。
永历元年(1647)(16岁),父陈邦彦抗清战败,被俘获处死。家人或被清兵杀害,或死于战乱;出逃南海弼唐,后被湛粹接到增城新塘。
永历五年至八年(1651-1654)(20-23岁),在福建、江西、浙江、江苏一带,避难,访友,进行反清复明活动。
永历八年(1654)春,增城新塘,与湛粹次女湛银成婚。
永历十二年(1658)(27岁),前往云贵,欲投奔南明永历帝,因清军封锁,行至湖南湘潭,改道北上,转徒湖北、江苏、河南,继续进行复明活动。
永历十三年(1659)(28岁),探听永历帝逃至缅甸,失望返回增城新塘。
永历十五年(1661)(30岁),闻永历帝被俘,携眷隐居顺德羊额。
永历二十二年(1668)(37岁),湛氏夫人病逝。移居增城新塘。
永历三十二年(1678)(47岁),被指涉嫌参与“三藩之乱”,遭官府逮捕下狱,被关押半年多,出狱后定居广州城南。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四月十三日(5月30日)(69岁),病逝于广州。
诗作特色
陈恭尹的诗前后内容有所不同,然而眷怀故国之思,未尝消释。七言律诗对仗工整,又多巧思,绵丽中仍多哀感苍凉之慨。如“猛士不带剑,威武岂得申?丈夫不报国,终为愚贱人”(《拟古》之三)。“西湖歌舞春无价,南宋楼台暮有云。休恨议和口相国,大江犹得百年分”(《西湖》)。此外如《西湖杂兴》、《虎丘题壁》、《崖门谒三忠祠》、《九日登镇海楼》等篇,也都寄托遥深。五古《感怀》及七古《耕田歌》等篇,则反映了人民所受的苦难。他的诗抒写性情而自成风格,尤擅七律诗,为诗坛所推崇。他提出诗歌贵在创新,求新于性情而不必求新于字句,求妙于立言而不必专斯于解脱的见解,反对盲目崇古与拟古。《三编清代稿钞本》收录有其诗作达54首,多为长诗,主体兼擅,手触肩倚,莫不中音。
-
岭头秋始至,江上叶先飞。送子如流水,朝宗是所归。中途迎驿吏,到日换寒衣。积雪金门外,吟诗亦掩扉。告归逾一纪,负土又云春。至行推吾党,离心况故人。绿尊连夜月,青简立言身。努力方强壮,无忘论著新。
-
好溯东江水,新晴月又圆。滩高鸣尽夜,山峭绿兼天。昨日数行札,谁家百丈船。使君应倚槛,相望郡楼前。北牖开千嶂,西亭领二湖。旧题诗总在,宿约日频逾。官廨邻仙岛,人居著画图。此时称兕后,乘月想登舻。忼慨多奇气,人称赵与燕。看君名已遂,于道守弥坚。世事增诸感,诗才老去年。从来不朽者,枘凿有方圆。
-
积潦沈山足,舟行此最难。牵江无旧路,崩石有新滩。高并泉源涌,平欺渤澥宽。中流多器物,不忍问人看。已息经旬雨,犹逢饮涧霓。水痕高在树,山色近看泥。乳燕归无屋,行鱼戏满畦。农家栖未定,不暇事耕犁。闹处千樯集,平时百货来。只知江欲近,焉念雨为灾。欹舍墙相枕,残村瓦作堆。无人思曲突,更欲焰馀灰。丰歉谁无分,风雷太不情。聊随发粟使,偶作泛舟行。江雨珠争跃,山寒玉并鸣。一途新物色,吟咏不成声。
-
疏壑行趋暖,新苗渐得霖。俗依仁政久,春与县花深。家学时光大,君恩日照临。即看徵卓鲁,绝胜贡璆琳。安堵闾阎足,幽栖岁月长。席门贫负郭,蓬鬓老多霜。每枉干旌过,频承盼睐光。未希严仆射,只愧浣花堂。
-
列子能风御,骚人好远游。重为萍梗泛,应以荔枝留。中宿潮南落,双江水北流。虽云隔千里,矗矗万峰稠。病来犹荷锸,老矣欲如何。手种一丛竹,清风时自过。隐囊随散帙,高毂隔垂萝。谁肯寻幽僻,门前野草多。各抱先臣痛,龙髯不可攀。杞人天果陨,桑者日无闲。旧血传心碧,新霜点鬓斑。即今无隐逸,何处买青山。身世交相弃,形骸亦自嫌。其坚同大瓠,于用愧轻缣。世德君家重,清诗律法严。无能酬丽藻,搔首对穷檐。
-
屡有名园约,初寻洞口来。长桥行旷莽,积水接楼台。入座诸峰见,凭高远郭开。怪君辞凤阙,家自有蓬莱。向暖蕉全坼,新晴柳自低。闻棋知阁近,寻路到花迷。玉马摇风数,朱棂射日齐。楼头人出迓,一似隔虹蜺。布势因林木,周池见竹苞。琐窗文各变,重阁路相交。廉静团花气,波明落鸟巢。飞尘全不到,谁信近东郊。绮丽无馀巧,幽奇复可誇。苍茫洲渚外,篱落野人家。归鹤明深竹,行鱼聚浅沙。水西云几片,飞作日边霞。翼沼阑干曲,依沙石几丛。新荷分水碧,初叶拟花红。最爱古榕下,萧条寒食风。晓来加敝缊,吟尽画桥中。曲渚平无浪,扁舟晚不归。如何垂绶客,亦有钓鱼矶。天月欲随我,水云微上衣。小童轻把棹,莫使白鸥飞。萧瑟北林声,云如万马行。坐中高阁雨,天外几峰晴。向浦帆光湿,依人燕羽轻。罗浮开一面,悽切未归情。半月为孤客,流连为好朋。不眠将尽夜,频剔欲残灯。酒助长谈力,诗矜一字能。云霞多变态,高阁更晨兴。近宅偏饶水,跨江复有湖。磬声僧院小,山影草亭孤。万卷名书簏,千株号橘奴。寻常侍家宴,一月几登舻。白日开名饮,青镫尚此堂。节歌檀板细,凝手玉箫长。立史传觞政,飞花佐酒香。山公性多可,都任嗣宗狂。
-
散发晞朝日,添衣过暮年。白从梅蕊笑,衰受朔风怜。眼暗吟何害,肩酸字弗便。罗浮春信早,书寄惠州船。薄酒眠无力,寒衾梦不真。庭闱犹顾复,箕尾已星辰。学愧为裘旧,名知汗简新。九原从岂远,寝庙未歌轮。雨泽今秋少,萧条井里间。海田增斥卤,溪水失潺湲。一日蜡谁乐,终年农共闲。贫家繁食指,僮仆渐思删。醉乡徒作记,酒郡几时封。入世无长策,登山有短筇。湖光丰鳄合,云影石楼重。相约携杯斝,南天幸息烽。种药池边地,良朋乐此留。无方名却老,有草号忘忧。月好还同咏,时难不妄游。炎州稀胜迹,独上尉佗楼。未归仍是寄,丧我孰为吾。避世无金马,潜身鲜玉壶。灯犹寒夜剔,心为昔人枯。敢望鸱夷子,功成尚五湖。须眉今若此,清镜背人看。愧共侏儒饱,难同范叔寒。梦中天莫问,钟后夜方阑。地气应南转,年来雨雪漫。从无西笑乐,不勒北山铭。艰苦应吾道,浮沉惜此生。二万已过日,千秋何限情。书斋空自叹,谁是晚能成。举世多知我,何如我自知。近歌年冉冉,昔咏黍离离。儒术夫何敢,禅灯亦偶窥。若云高与洁,千载欲谁欺。阅世浮云变,观心万累空。雄雌欧冶剑,得失楚人弓。先甲年重值,玄英月又穷。算来终岁事,诗律也输公。
-
冠盖朝仍集,江干昨有行。赋犹初度作,日是一阳生。南陆回羲驭,东山见物情。野人歌赤舄,并入衮衣声。灵州千载寺,郭璞谶犹存。壁峭通禺峡,江清见石门。溪山新命驾,风土旧承恩。盛气当年事,从今更可论。谢傅登临处,围棋得数陪。玉杯吟复举,银烛晓犹催。廓落千秋志,雍容七步才。英雄兼著作,从古几人来。二年归节钺,五岭藉恩威。士忆投醪醉,身从解组肥。马蹄犹角逐,容鬓渐霜飞。未可耽行乐,乾坤尚铁衣。
-
勿用潜龙德,无双国士名。江城逢永夕,风雨恋同声。竹实非时赏,琪花岂世荣。夜闻论战伐,一倍切归耕。北望犹龙战,西飞空雁音。英雄时不作,广武叹何深。念子辞莲府,将归旧竹林。子春有高节,不独爱豪吟。孤云虽异托,高烛数同堂。深浅看浮白,升沉付彼苍。别来频有寄,欲报不成章。倘枉山中驾,秋英未乏粮。
-
别子三江日,木绵今又开。一年燕与粤,万里去还来。识老增新感,诗工胜昔裁。严君方北发,先待郁孤台。金陵虽暂住,不比在他乡。北望京华近,西流蜀水长。佳儿娱旦暮,诸弟共文章。港下多商舶,来书寄数行。
- 击球使
- 释裴循春愁
- 怀邻叟
- 句
- 和胡俛学士游西池书事
- 太皇太后阁六首 其三
- 金竹峰
- 證道歌 其一七六
- 水龙吟 昔谢自然欲过海求师蓬莱,至海中,或谓自然,蓬莱隔弱水三十万里,不可到。天台有司马子微,身居赤城,名在绛阙,可往从之,自然乃还,受道于子微。白日仙去,子微著坐忘论七篇,枢一篇,年百馀,将终,谓弟子曰:吾居玉霄峰,东望蓬莱,尝有真灵降焉,今为东海青童君所召,乃蝉脱而去。其后李太白作大鹏赋云:尝见子微于江陵,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元丰七年冬余过临淮,而湛然先生梁公在焉,童颜清彻,如二
- 放鱼
- 过狄梁公墓
- 送黄子吉备兵金腾三首 其三
- 题阙 其二十
- 西施
- 送卢惟忠僚长归黎阳因忆次楩
- 夜雨
- 奉寄定安胡朝翰先生 其一
- 吊梁钝庵
- 初夏藤花始开
- 赠画师
- 西陵观涛诗
- 赠医僧鉴清二绝 其二
- 与应兄之西湖二绝 其一
- 题时遁泽画卷十首 其六
- 秋怀 其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