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轶事

陈恭尹

朝代:(明末清初)

  陈恭尹(1631 ~1700),字元孝,初号半峰,晚号独漉子,又号罗浮布衣,汉族,广东顺德县(今佛山顺德区)龙山乡人。著名抗清志士陈邦彦之子。清初诗人,与屈大均、梁佩兰同称岭南三大家。又工书法,时称清初广东第一隶书高手。有《独漉堂全集》,诗文各15卷,词1卷。
更 多

生平

  陈恭尹“修髯伟貌,气局深沉”,其父陈邦彦为明末岭南抗清主力,与陈子壮、张家玉一起,被尊为“岭南三忠”。隆武二年(1646)清军陷广州,其父陈邦彦举兵抗清,兵败被俘,被清军寸磔于市,全家除陈恭尹侥幸逃走外均同时遇难。丧亲之痛,延续到陈恭尹晚年,仍无法释怀。他晚号“独漉子”,取自古乐府:“独漉独漉,水深泥触。……父冤不报,欲活何为!”南明时,陈恭尹进朝泣陈其父为国殉难情状,永历帝授以世袭锦衣卫指挥佥事之职。

  其父陈邦彦是明末清初广东抗清斗争的发起人之一,也是一位享有声誉的宿儒。他自小受父亲的思想影响颇深,并在父亲的指教下攻读诗书,擅长写诗作赋。永历元年(1647),他的父亲于战败后被清军俘获并处死,全家除陈恭尹侥幸逃走外均同时遇难。其后,他为报家仇而参加反清斗争,并往返于福建、浙江、江苏等地联系抗清的各地义军。永历十二年(1658),他赴云贵一带欲投奔南明永历帝,未遇,遂返回增城定居。至永历十六年(1662),南明永历帝被清廷俘获处死,陈恭尹中止了联络反清志士的活动,潜居家乡专致读书达十几年之久。其间,与名诗人屈大均结交甚深,并一度与平南王尚可喜有诗词唱酬的交往。永历三十二年(1678),因与尚可喜有旧交而被指涉嫌参与“三藩之乱”遭官府逮捕下狱。被关押半年后始出狱,定居在广州城南。自此后他的意志较消沉,移志于诗词歌赋的创作,与友人结成诗社相互唱和,被时人称为“岭南七子”。陈恭尹的诗尤擅七律诗。他的诗大多以感怀身世,矢志抗清、反映民疾及描述岭南风物为主题。晚年虽多与清廷权贵唱酬,但始终不肯出任新朝的官职。他为其居所取名“独漉堂”,以暗喻家仇未报,匡复之志未灭之意。他的隶书书法为清初独步广东的第一人。遗著有《独漉堂集》。

  南明亡后,陈恭尹定居广州,与友人何衡、何绛、陶窳、梁梿相与砥砺名节,发愤读书,世称“北田五子”。 后“三藩之乱”爆发,屈大均从吴军于桂。陈恭尹与屈相交甚深,又“以名重为时所指目”,永历三十二年(1678),陈恭尹被捕下狱,关押二百日后始得解脱。从此心怀畏惧,壮志渐消,避迹隐居,自称“罗浮布衣”。晚年寄情诗酒,曾与清廷权贵唱酬,曾被梁梿当面叱问“何事而仆仆走风尘?”又被讥讽“可怜一代夷齐志,错认侯门是首阳”。但陈恭尹并非改弦更张,他终其一生仍不仕清。冯奉初在其传记中解释,与权贵唱酬是陈求自保之策:“及得脱,自念身历沧桑,恐终不为世所容,乃筑室羊城之南,以诗文自娱;贵人有折节下交者,无不礼接。“于是冠盖往来,人人得其欢心。议者或疑其前后易辙,不知其避祸既深,迹弥近而心弥苦矣。” 这也是为什么陈恭尹之前自号“半峰”,表示初老山林的志向,晚年把号改为“独漉”,身世之痛反而隐含更深。晚年,陈恭尹在广州育贤坊建小禺山舍,以遗民身份终老。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病逝于广州,葬于市郊祥云岭南麓。


人物年表

明崇祯四年(1631)九月二十五日(10月20日),在广东省顺德县出生。

崇祯十六年(1643)(12岁),丧母。

永历元年(1647)(16岁),父陈邦彦抗清战败,被俘获处死。家人或被清兵杀害,或死于战乱;出逃南海弼唐,后被湛粹接到增城新塘。

永历五年至八年(1651-1654)(20-23岁),在福建、江西、浙江、江苏一带,避难,访友,进行反清复明活动。

永历八年(1654)春,增城新塘,与湛粹次女湛银成婚。

永历十二年(1658)(27岁),前往云贵,欲投奔南明永历帝,因清军封锁,行至湖南湘潭,改道北上,转徒湖北、江苏、河南,继续进行复明活动。

永历十三年(1659)(28岁),探听永历帝逃至缅甸,失望返回增城新塘。

永历十五年(1661)(30岁),闻永历帝被俘,携眷隐居顺德羊额。

永历二十二年(1668)(37岁),湛氏夫人病逝。移居增城新塘。

永历三十二年(1678)(47岁),被指涉嫌参与“三藩之乱”,遭官府逮捕下狱,被关押半年多,出狱后定居广州城南。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四月十三日(5月30日)(69岁),病逝于广州。


诗作特色

  陈恭尹的诗前后内容有所不同,然而眷怀故国之思,未尝消释。七言律诗对仗工整,又多巧思,绵丽中仍多哀感苍凉之慨。如“猛士不带剑,威武岂得申?丈夫不报国,终为愚贱人”(《拟古》之三)。“西湖歌舞春无价,南宋楼台暮有云。休恨议和口相国,大江犹得百年分”(《西湖》)。此外如《西湖杂兴》、《虎丘题壁》、《崖门谒三忠祠》、《九日登镇海楼》等篇,也都寄托遥深。五古《感怀》及七古《耕田歌》等篇,则反映了人民所受的苦难。他的诗抒写性情而自成风格,尤擅七律诗,为诗坛所推崇。他提出诗歌贵在创新,求新于性情而不必求新于字句,求妙于立言而不必专斯于解脱的见解,反对盲目崇古与拟古。《三编清代稿钞本》收录有其诗作达54首,多为长诗,主体兼擅,手触肩倚,莫不中音。

【展开内容】
  • 夹道笙歌万姓喧,俱来江上送高轩。三年预试调羹手,两粤兼承化雨恩。内诏即今趋凤阙,名流何处望龙门。桃花院宇论文地,岘首山前片石存。荆扬相接气原通,南北新花次第红。粤峤尚悬卿士月,楚帆先满大王风。济时妙略忧能远,传世清篇老愈工。此去明良庆相得,赓歌遥在九天中。
  • 向来高步渺群儒,名在新篇势莫逾。凤羽尚思翔万仞,鹤书争遣下三吴。横竿笠泽江边卧,直宿文昌殿后趋。为见为潜君并得,天涯相见话菰芦。去是新秋来是冬,一年踪迹岭云中。犹同遁世人无闷,独有名山路未穷。采砚每逢蕉叶白,买舟频系荔支红。罗浮括入归囊里,曾否江门梦钓翁。
  • 平生游未到秦川,每送秦人一黯然。四姓帝居雄自古,二崤关路险如天。河冰坚处行归骑,霜月圆时泊客船。不必更论南越橐,卷中曾补白华篇。源溪苓塞近何如,华子高栖善著书。归奉晨昏千里外,正当天地一阳初。罗浮大药光生鼎,太华晴峰雪照庐。自昔五陵游侠窟,送君临发重踟躇。
  • 绝无沾滞绝根尘,肤发完归与两亲。蝴蝶梦中醒睡客,白莲花里去来身。天边星已占方朔,谷口名犹说子真。不恨夜台多好友,西山薇蕨渐无人。寂寞空斋闭竹门,寒塘西畔暗云屯。心从灰后仍馀热,水到穷时自得源。作传敢辞朋友责,遗经深幸子孙存。朱明丹火西樵月,照尔千秋处士魂。
  • 方圆并画古难能,况挽颓晖转日升。宗祏已新先世庙,佛龛勤礼六时灯。心空万虑皆如烛,泪尽他年尚作冰。犹有橐装馀产在,春秋留得与云仍。先公高义人间少,节孝天生梱内才。再世漂摇为砥柱,百蛮聋俗有惊雷。西台使者飞霜笔,南国词流祝寿杯。五十年前皋庑下,白头无复孟光来。
  • 何期旌旆到茅庐,十载秦中一纸书。方报循良徵北阙,却从休沐理南车。两旬旅寓青春浅,三世论交白发馀。酹酒先公祠下土,于门高大信非虚。大江中隔岭头梅,世泽偏深在粤台。山甫缵戎今再见,相如乘驷此重来。土风并是童时习,人士多于祭日陪。握别津亭思往事,万民争送使星回。
  • 仙李盘根代有贤,将军名氏榜先传。官登八座今三世,禄自先朝几百年。岭海喜过千里足,日车新拜六龙鞭。安壤一借长城略,沧海南边得晏眠。万乘旌旗狩朔边,国威还藉重臣宣。金鞍久侍龙颜侧,玉食颁从黼帐前。每见借筹论战伐,时闻聚米指山川。一辞丹陛来南服,御札黄封几度传。画角风清静海涛,郊坰共喜见干旄。金方气肃崆峒壮,南斗功成日月高。姬旦吐哺元自贵,卫青揖客不言劳。天涯贱子能扪虱,怀剌空惭有二毛。
  • 谁移古寺到波心,往哲遗踪竟至今。珠号摩尼从佛得,江浮明月正东吟。一丘偃盖情何远,半壁河山泽尚深。四百馀年存俎豆,清风犹自满双林。百年能立即千春,不朽天南代有人。痛哭书生曾伏阙,出师丞相亦纶巾。遗篇在卷难为和,往事伤心莫可陈。文献比来凋落尽,馀光今幸借西邻。
  • 天怀高旷世谁如,却为酬知更剖符。北阙除书来五岭,东风游兴尚三吴。新添诗卷传人口,旧管黔黎候旅途。家有傅岩先命在,暂将霖雨到南隅。南北犹悭相见缘,仁声先自异方传。棠阴未剪灵山下,骥足曾开禹穴前。莘野有勋仍相陟,韦侯世守亦承贤。今时盛事宁殊古,白首宁忘野史编。
  • 吾侪何必叹离居,一札新传最起予。南北异邦为政处,弟兄同日拜恩初。邑当海徼方游刃,地僻山中好著书。泷水东流三百里,君诗容易到乡闾。干将雄气迥难干,莫谓师儒是素餐。骐骥取途须待饱,蛟龙为雨贵能蟠。百年况味尝应遍,万里曾行眼亦宽。入道久知无别诀,半安随处总安安。
影相集珍
  • 青铜飞天神兽
  • 精品猴面古玉饰
  • 精美青花瓷珍品
  • 商代青铜器鸮卣
  • 银错金飞禽走兽雕画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