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轶事

王禹偁

朝代:(宋)

  王禹偁(九五四~一○○一),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山东巨野)人。太宗太平兴国八年(九八三)进士,授成武县主簿。雍熙元年(九八四),迁知长洲县。端拱元年(九八八)应中书试,擢直史馆。次年迁知制诰。淳化二年(九九一),为徐铉辨诬,贬商州团练副使。五年,再知制诰。至道元年(九九五)兼翰林学士,坐谤讪罢知滁州,未几改扬州。真宗即位,复知制诰。咸平元年(九九八)预修《太祖实录》,直笔犯讳,降知黄州。四年移知蕲州,卒,年四十八。有《小畜集》三十卷、《小畜外集》二十卷(今残存卷六至卷十三等八卷)。《宋史》卷二九三有传。 王禹偁诗,前十一卷以《四部丛刊》影印瞿氏铁琴铜剑楼藏宋刊配吕无党钞本《小畜集》为底本,校以清光绪会稽孙星华增刻本(简称孙本)、清干隆平阳赵熟典刻本(简称赵本)、上海涵芬楼影印江南图书馆藏经锄堂钞本(简称经锄堂本),参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及《宋文鉴》等书引录。第十二卷以孙星华增刻本《小畜外集》为底本,参校上海函芬楼借江南图书馆藏影宋写本(简称影宋本)、杭州大学图书馆藏清抄本(简称清抄本)以及《山右石刻丛编》等书引录。第十三卷录集外诗及断句,其中《吴郡志》所收《赴长洲县作》三首,已合并编入《小畜集》同题诗中。又《小畜外集》卷六误收他人诗三首(其中二首为杜甫诗),已删去。
【展开内容】
更 多

生平

  王禹偁,出身贫寒,《东都事略》和《宋史·本传》都说他世为农家,《邵氏闻见后录》谓“其家以磨面为生”。王禹偁九岁能文,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登进士第,授成武县(今属山东)主簿,迁大理评事。次年,改任长洲(今江苏苏州)知县。他对仕途充满抱负,曾在《吾志》诗中表白:“吾生非不辰,吾志复不卑,致君望尧舜,学业根孔姬”。王禹偁为人刚直,誓言要“兼磨断佞剑,拟树直言旗”。

  端拱元年(988年)召试,擢右拾遗并直史馆。他旋即进谏,以《端拱箴》来批评皇宫的奢侈生活。后拜左司谏、知制诰。

  淳化二年(991年),庐州尼姑道安诬告著名文字学家徐铉。当时禹偁任大理评事,执法为徐铉雪诬,又抗疏论道安诬告之罪,触怒太宗,被贬为商州(今陕西商县)团练副使。

  淳化四年(993年)移官解州(今属山西)。同年秋召回京城,不久又外放,随即召回。任礼部员外郎,再知制诰。太宗至道元年(995年),任翰林学士,后以谤讪朝廷的罪名,以工部郎中贬知滁州(今安徽滁州),次年改知扬州。

  宋真宗即位(997年),再召入都,复知制诰,上书提出“谨边防”,“减冗兵,并冗吏”等事。与撰修《太祖实录》,因直书史事,引起宰相的不满,又遭谗谤,于咸平二年(999年)再次被贬出京城,至黄州(今湖北黄冈)。

  咸平四年(1001年)冬改知蕲州(今湖北蕲春),未逾月而卒,年四十八。

  《宋史》与《东都事略》都有其传。

  苏轼所撰《王元之画像赞并序》,称他以“以雄风直道独立当世”,“耿然如秋霜夏日,不可狎玩”。

  欧阳修十分仰慕王禹偁,在滁州时瞻仰其画像,又作《书王元之画像侧》。

  王禹偁自编《小畜集》30卷,集名出自《易经》:“小畜之象曰‘风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今有《四部丛刊》本,另有其曾孙王汾裒辑《小畜外集》13卷,以及清光绪年间的孙星华刻本。近人徐规所著的《王禹偁事迹著作编年》,收集佚诗佚文多篇。


文学主张

  王禹偁是宋初作家中成就较高者,他在诗、文两方面的创作都较为突出,促进了宋初诗风、文风的变革。宋初诗派林立,但主要是“白体”、“西昆体”、“晚唐体”三家。王禹偁属“白体”。

古文

  他是北宋初期首先起来反对唐末以来浮靡文风,提倡平易朴素的优秀作家之一。王禹偁提倡“句之易道,义之易晓”(《答张扶书》),反对艰深晦涩,雕章琢句,为后来的欧阳修、梅尧臣等人的诗文革新运动开辟了道路,因此颇受后人推重。北宋初期,文坛上沿袭唐末五代颓靡纤丽文风。王禹偁为了革除这种流弊,以宗经复古为旗帜,提倡继承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的精神,主张“远师六经”,“近师吏部(韩愈)”,写“传道而明心”的古文。他特别强调“不得已而言”,文章要“句易道”、“义易晓”,发挥了韩愈古文理论与实践中“文从字顺”的一面。他的散文作品内容充实,感情充沛,语言晓畅。《待漏院记》是一篇政论,提出“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的论题,规劝执政者要勤政爱民,而不能“窃位而苟禄,备员而全身”,义正辞严,笔触锋利。

  其代表作《黄州新建小竹楼记》写于贬官黄州时期。文中极力渲染谪居之乐,把省工廉价的竹楼描绘得幽趣盎然,含蓄地表现出一种忿懑不平的心情。文章多用排比,音调优美,富于诗味。《唐河店妪传》记述边地一位老妇人机智杀敌的 故事,又借题发挥,谴责了当权者在军政措施上的不当,既有生动的人物描写,又有恳切的议论。此外《录海人书》、《答张扶书》等都是他散文的代表作品。作为宋初最重要的散文家,他的古文理论和创作,对宋代散文风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苏轼称他“以雄文直道独立当世”,“耿然如秋霜夏日,不可狎玩”(《王元之画像赞并序》),当非溢美之辞。

  文论方面,王禹偁提出了传道、明心与有言、有文。王禹偁在《答张扶书》中说:“夫文,传道而明心也。”在文以传道之外,他又要求文以明心,即可在传道之文里发抒自己的政见和内心感受。于“传道”外,提出“明心”,于“有言”外,提出“有文”,这是王禹偁在理论上的一种贡献。所谓“明心”是指自己的内心世界臻于高尚,是指立身无愧,以文明心和传道,实质上是要求文道合一和文行合一,并偏重在文的方面。

诗歌

  在诗歌方面,王禹偁推崇杜甫和白居易。宋末的方回说:“宋铲五代旧习,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送罗寿可诗序》,《桐江续集》卷三二)显然这种说法稍嫌夸张,但宋初诗风确有白体、昆体、晚唐体之分,王禹偁也被宋人看作重要的白体诗人。然而,王禹偁的诗风与李昉、徐铉等白体诗人却是同中有异。王禹偁早年多作闲适诗,晚年多作讽喻诗,与白居易恰恰相反。正是这种深刻的自省意识,使他从学习白居易进而以杜甫为典范,甚至在晚年自编的《小畜集》中很少收录早年作品。相传,他曾因作诗偶合杜甫诗句而写下“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之句,还称赞“子美集开诗世界”。他在创作中努力实践白居易“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对雪》、《感流亡》、《竹□》、《对雪示嘉佑》等诗,以深厚的同情描写了当时农民、士兵的苦难境况,揭露了现实的黑暗,而且严于针砭自身,继承和发扬了杜甫“三吏”、“三别”与白居易《秦中吟》的风格。《畲田词》五首生动地记录了山区刀耕火种的情景,赞扬了普通人民勤劳刻苦和团结互助的美德。

  他的诗同散文一样,语言平易流畅,风格简雅古淡。他还有一些写景抒情的短诗,却笔调清丽,饶有风韵。如《村行》描绘了山村黄昏的动人情景和诗人的感触。他还善于向民歌吸取思想艺术营养。如《畲田词》:“鼓声猎猎酒醺醺,斫上高山入乱云。自种自收还自足,不知尧舜是吾君。”洋溢着劳动者的乐观感情,饶有民歌清新活泼的风味。他的长篇诗歌,叙写自己生平事迹与怀抱,能挥洒自如,畅所欲言,已开宋诗散文化、议论化风气。林逋盛赞他:“纵横吾宋是黄州。”胡仔也说:“国初沿袭五代之余,士大夫皆宗白乐天诗,故王黄州主盟一时。”(《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二)

  王禹偁词即事即目,登览抒怀,寓情于景,格调深沉,雄浑有力,艺术上完全臻至成熟,在宋初小令中是别开生面的。具体地说,点绛唇这首词在宋初词坛的贡献集中在两个方面:在秾丽的氛围中以清丽取胜;在狭窄的词境中以开阔见长。过去,人们一般只注意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其实,不论就思想内容,还是就艺术风格讲,这首词都很具特色,从柳永的《雪梅香》(“景萧索”)、辛弃疾的《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和姜夔的《点绛唇》(“燕雁无心”)等诸名作中,均可看出受王禹偁这首词影响的某种痕迹。因此,王禹偁这首《点绛唇》应当被视为掀开两宋词坛帷幕的重要词篇。王弈清称赞此词“清丽可爱”,并因此推崇王禹偁“岂止以诗擅名”(《历代词话》卷四转引)。王禹偁是开北宋词坛创作风气的重要作家。

【展开内容】
  • 杨君江左士,文律何飘飘。|人言未冠时,作赋凌洞箫。|甲科中南国,通籍趋东朝。|𫐘轲位不进,陶潜还折腰。|宰邑向蜀道,龿蒲忽兴妖。|官小力不支,奔窜避枪刀。|朝廷责守土,黜入县佐僚。|昨朝写孤愤,遗我有客谣。|伊予亦左迁,讽之心无憀。|人生一世间,否泰安可逃。|姑问道何如,未必论卑高。|自古富贵者,撩乱如藜蒿。|德业苟无取,未死名已消。|岂期颜子渊,不朽在一瓢。|推此任穷达,其乐方陶陶。|达则为鹍鹏,穷则为鹪鹩。|垂天与巢林,识分皆逍遥。
  • 勋业与谁同,萧何第一功。|两朝行直道,万国变淳风。|微恙妨三接,辞荣动四聪。|白麻宣上阁,清洛守离宫。|让表回宸翰,朝辞泣舜瞳。|对深移五刻,官重带三公。|凤浴荀池暖,龙蟠洛邑雄。|位尊非借寇,神爽近维嵩。|导骑香尘细,肩舆晓雾笼。|下车𫛸鴂语,开宴牡丹红。|温树深严梦,甘棠蔽芾丛。|趋庭采兰子,投刺茹芝翁。|广化如灵鹫,天津似彩虹。|先皇陵树老,白傅影堂空。|春馔思山蕨,秋屏画水葓。|御泉通廨宇,禁柳映帘栊。|元老优游盛,明君眷注隆。|更须归相府,特地代天工。|永佐千年运,重颁九锡弓。|不同崔四入,正在乱离中。
  • 岁暮山城雪,民和岁有秋。|深闻五袴咏,聊减贰车愁。|凌乱藏溪寺,霏微洒郡楼。|冻宜粘酒旆,香好试茶瓯。|逐吹殊无定,连宵势未休。|仙娥低粉面,熊耳压峰头。|树老花重发,川长缟不收。|平沉采芝洞,深锁避贤邮。|麋鹿全迷迳,鹰鹯不下鞲。|夜村埋古屋,丹水咽寒流。|上洛城中客,梁园日下州。|前年直纶阁,腊月奉宸游。|六出寒光乱,重瞳喜气浮。|催班临秘殿,称贺拱凝旒。|漠漠笼天仗,轻轻落御沟。|瑶池同皎洁,珠箔助飕飗。|民有丰年望,君无旰食忧。|佩垂延喜玉,服曜吉光裘。|鸡树令开宴,鸳行许命俦。|千钟方滟滟,三爵未油油。|举白朱颜凝,飞文彩笔抽。|传宣须尽醉,御札遣冥搜。|晚出苍龙阙,骄驰紫燕骝。|自惭生草泽,人指在蓬丘。|薄命诚非据,清途不久留。|左迁来僻郡,对景忆瀛洲。|谪宦谁还往,贫家自献酬。|敢言无俸禄,且喜润田畴。|凤阁名虽黜,貂冠命亦优。|山中甘散秩,膝下奉晨羞。|默默惟思过,陶陶亦自由。|摇头咏诗什,合眼入衾裯。|祇恨方于枘,何尝曲似钩。|讵能悲𫛳鸟,早合畏牺牛。|玉冷期三𦶟,兰香任一莸。|梦中非蛱蝶,世上本蜉蝣。|祸福如亡马,机关喻狎鸥。|甘贫慕原宪,齐物学庄周。|尚頼迁鶑侣,旁依建隼侯。|愿随商洛叟,击壤颂皇猷。
  • 元精育万汇,羽族何茫茫。|为怪有鸱鸮,为瑞称凤皇。|凤皇不时出,未识五色章。|吾生在邹鲁,风土殊远方。|鸣鸠随乳燕,日夕巢我梁。|翩翾杂鸟雀,穿屋率为常。|又从筮仕来,五年居帝乡。|更直入承明,侍宴趋未央。|上林闻鶑啭,巧舌如笙簧。|鸱鸮徒知名,闻见实未尝。|顷年谪商山,听之已悲凉。|今兹出内庭,罚郡来永阳。|谁知尔𫛢鴂,营巢在城墙。|年加睡渐少,秋尽漏且长。|鸣啸殊不已,历历含微霜。|孺人泣我右,稚子啼我傍。|吾心非达士,讵免亦伥伥。|人生纵百岁,忽若石火光。|其间有穷通,幽昧难自量。|我爱臯与夔,峨冠虞舜堂。|箫韶闻九成,丹穴来锵锵。|又爱闳与散,陈力遇文王。|鸑鷟听岐山,多士周道昌。|嗟嗟汉贾谊,年少谪南荒。|故有𫛳鸟赋,倚伏理甚详。|郇公暨邺侯,放逐同一邦。|夜深闻此鸟,韦公涕霑裳。|李侯举酒令,斯音非不祥。|坐客如不闻,罚之以巨觞。|遂使恶鸟声,听之靡所伤。|赞皇贬袁州,怀鸮义亦臧。|乃知昔贤哲,未免亦凄遑。|况予不肖者,冒宠登朝行。|报国惟直道,谋身昧周防。|四年两度黜,鬓发已苍苍。|虽得五品官,销尽百炼钢。|何当解印绶,归田谢膏粱。|教儿勤稼穑,与妻甘糟糠。|凤来非我庆,鸮集非吾殃。|优游尽天年,身世俱可忘。
  • 三朝文匠百僚师,再秉洪钧七政齐。|一道白麻来玉署,两条红烛上沙堤。|池波尚浴当时凤,省树犹存旧日鸡。|𬬻冶正开无弃物,应怜折剑在尘泥。
  • 年来不见祀圜丘,谪宦携亲叹白头。|作赋有时悲𫛳鸟,杀身无路学牺牛。|非才岂合居台阁,归梦徒劳近冕旒。|千载遭逢如未替,此身重见帝王州。
  • 谪宦归来发更斑,徊翔犹在寺卿间。|几多僚吏三台上,太半生徒两制间。|旧赐锦袍多贳酒,新裁纱帽欲归山。|东垣小谏龙钟甚,空愧洪𬬻早铸颜。
  • 休思官职落青云,且算今冬养病身。|白纸糊窗堪听雪,红炉著火别藏春。|旋𥬠官酝漂浮蚁,时取溪鱼削白鳞。|况是丰年公事少,为郎为郡似闲人。
  • 举子竟文赋,风骚委路尘。|吾宗多警句,诗道未无人。|青眼有谁是,白头空镊频。|贾生如再召,为尔指迷津。
  • 去年看雪在商州,使君命我山寺头。|峰峦草树六百里,饥鼯冻鸟声啾啾。|山城穷陋无妓乐,何以销得骚人愁。|抱瓶自泻不待劝,乘兴一引连十瓯。|晚归上马颇自适,狂吟醉舞夜不休。|今年看雪在帝里,瑶台琼树佳气浮。|朝回揽辔聊四望,移下五城十二楼。|樽中有酒翻不饮,鬰鬰不快非怨尤。|吾儿娇𫘤未晓事,问我胡不私献酬。|因令把笔写我意,为渠吟作雪中讴。|昔为副使不理事,待罪且免忧人忧。|今为谏官非冗长,拾遗三馆俸入优。|秋来连澍百日雨,禾黍漂溺多不收。|如今行潦占南亩,农夫失望无来麰。|尔看门外饥饿者,往往僵殕填渠沟。|峨冠旅进又旅退,曾无一事裨皇猷。|俸钱一月数家赋,朝衣一袭几人裘。|安边不学赵充国,富民不作田千秋。|胡为碌碌事文笔,歌时颂圣如俳优。|一家衣食仰在我,纵得饱暖如狗偷。|况我眼昏头渐白,安能隠几勤校雠。|何时提汝归田去,卖马可易数只牛。|深耕浅种苟自给,藜羹豆粥充饥喉。|黍畦锄理学元亮,瓜田浇灌师秦侯。|素餐免作疲人蠹,开卷免对古人羞。|未行此志吾戚戚,对酒不饮抑有由。|斯言不敢向人道,语尔小子为贻谋。
影相集珍
  • 银错金飞禽走兽雕画镜
  • 母子象尊
  • 明清雕字古玉
  • 商代青铜器鸮卣
  • 鎏金卧犬兽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