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宋)
吕蒙正(九四六~一○一一),字圣功,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太宗太平兴国二年(九七七)进士,通判升州,召直史馆。五年迁知制诰、翰林学士。擢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端拱元年(九八八),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淳化二年(九九一)坐事罢,四年复相。至道元年(九九五)出知河南府,真宗咸平四年(一○○一)再复相位。景德二年(一○○五)春告老归洛。大中祥符四年卒,年六十六。谥文穆。《名臣碑传琬琰集》上集卷一四、《宋史》卷二六五有传。今录诗五首。
朝代:(宋)
吕颐浩(1071年—1139年4月30日),字元直,其先乐陵人,徙齐州。南宋初年名相。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著有文集十五卷,已佚,今存《忠穆集》等。吕颐浩在相位时,颛肆自用,力排李纲、李光诸人。创立月椿钱,为东南患。然宣和伐燕之役,颐浩随转运;奏燕山河北危急五事,请议长久之策,一时称其切直。又苗傅等为逆,颐浩与张浚创议勤王,卒平内难。少长西北两边,娴於军旅;应诏上战守诸策,条画颇备。
朝代:(宋)
吕愿中,一作愿忠(《舆地纪胜》卷四八),字叔恭,睢阳(今河南商丘)人。曾官通判和州。高宗绍兴二十四年(一一五四)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谄附秦桧,二十五年诏赴临安。桧卒,二十六年累贬果州团练副使、封州安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六七、一七一)。《两宋名贤小集》中存有《抚松集》一卷。今录诗十六首。
朝代:(宋)
吕端(九三五~一○○○),字易直,幽州安次(今属河北)人。太祖开宝八年(九七五)知成都。太宗淳化四年(九九三)为枢密直学士,拜参知政事。至道元年(九九五)为户部侍郎、同平章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七),进门下侍郎兼兵部尚书。真宗即位,加右仆射,监修国史。咸平二年(九九九),以太子太保致仕。三年,卒,年六十六。谥正惠。《宋史》卷二八一有传。今录诗二首。
朝代:(宋)
吕辨,当即吕大辨,孝宗干道六年(一一七○),知宜都县(《渭南文集》卷七四《入蜀记》)。
朝代:(宋)
吕璹(?~一○七○),字季玉,晋江(今福建泉州)人,惠卿父。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进士(《清源文献·姓名爵里》),知漳浦县,通判宜州。官至光禄卿。神宗熙宁三年卒(《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五)。事见《宋史》卷四七一《吕惠卿传》。
朝代:(宋)
孙大雅,无锡(今属江苏)人。近子。高宗绍兴三年(一一三三)为右迪功郎(《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六八)。八年,详定一司敕令所删定官(《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三之一三)。二十九年,通判越州(《鸿庆居士集》卷三一《送删定姪倅越序》)三十二年提,举江南东路常平茶盐(《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九六)。孝宗干道元年(一一六五),知秀州,(《宋会要辑稿》选举三四之一七)。
朝代:(宋)
孙子光,曾知湖州(清《东林山志》卷二二)。今录诗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