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轧棉花
姑嫂二人地上轧棉花,嫂问姑:“轧得几何?”姑曰:“尽力轧得两腿酸麻,轧个戎(同毧)勿出。” -
无字之碑
南宋绍兴九年,河南地方商人往来增多,许多商人带了长安秦汉年间的碑刻去卖给士大夫,总能卖得好价钱。有个姓王的东平人,一日,拿了一块碑对一起去河南的人说:“我最近得到一块十分奇特的碑。”旁人一看是块尚未雕刻的碑石,一个字也没有,但王欣赏不已,认为它与众不同,旁人就问他:“这是哪个朝代的碑啊?”王支支吾吾半天也答不上来,旁人就说:“我倒知道这碑的名字,它叫‘无字碑’,正好合乎你欣赏碑刻的需要。”围观的人大笑而散。 -
一只醉猴
有人买了只猴子,拿衣帽给它穿戴,还教它跪拜礼节,很像个样。一天,主人设宴请客,叫猴子表演作揖行礼,人人觉得它非常可爱。一个客人便把酒赏给它,它喝得酩酊大醉,竟然脱掉衣帽,满地打滚。众人笑道:“这猴子不吃酒时倒像个人样,哪知吃下酒去,就不像个人了。” -
梦见周公
某老师大白天睡觉,醒来后,撒谎说:“我梦见周公了。”第二天白天,学生仿效老师呼呼大睡,老师用戒尺敲醒学生:“你怎么书不读,睡起觉来了!”学生说:“我也去见周公。”老师说:“周公怎么说了?”学生答:“周公说,昨天并未看见老师您。” -
诗送小偷
吴中(今苏州)有个老儒生叫沈文卿,家里很清寒。一天,他专心读书至半夜,忽而瞥见小偷进屋偷东西,又没偷到什么,就慢吞吞招呼道:“承蒙光临,送你一首诗怎么样?”于是朗诵道:“风寒月黑夜迢迢,辜负君来此一遭。只有古书三四束,也堪将去教儿曹(子女幼辈们)。”小偷听了,含笑离去。 -
瓜贩作诗
有个叫顾骑龙的,相貌长得很丑陋,可性格温和,喜好读书,哪怕是缺损书角的书,也宝贝得像玉璧似的。他喜欢写诗,往往随口说出就极有味道。一次,他贩西瓜卖,有人用《卖瓜》作题目考他,谁知他应声吟咏道:“郎君今日卖西瓜,西瓜只只都不差。包拍大红兼蜜练,竹炉不用再煎茶。”人们听了赞叹不已,顾骑龙兴致更高,把他的近作也朗声读了出来:“佳人独宿千千万,才子孤眠万万千;老天若肯行方便,两处牵来一处眠。”人们不禁大笑。 -
瘟牛
经学先生出一课与学生对曰:“隔河并马。”学生误认“并”字为“病”字,即应声曰:“过江瘟牛”。 -
缰绳太长
有人持竹竿进城门、横竖不能进,截断又可惜,正想不主意时,旁人说:“10里外有个叫李三老,很聪明,你可去请他出主意。”持竿者正想去找,刚巧三老骑了驴也到城门前,众人欢快地跑上去迎接他。只见李三老直喘粗气吃力地坐在驴子的屁股上摇摇欲坠。有人问:“您怎么不坐在驴背的中间?”李三老答:“缰绳太长了。” -
嘲弄弘绰
唐时,弘绰跟弟子边仁表论议。弘绰讲不过弟子,就高声大怒起来。边仁表讥笑说:“先生议论即发怒,怎么能称弘?”(“弘”这里有宏大之意。)弘绰说:“我既姓弘,万事都弘。”边仁表说:“先生虽姓弘,肚量却不绰。”(“绰”宽裕,这里指大)座下大笑。 -
途记良方
某庸医医道平平,却有一癖,每听到或看到一良方,总喜欢记下来。一次,途中看到一伙强盗,就躲进树林草丛中偷看。不一会,走过来一人,强盗拥出,夺去财物,剥去衣服,杀了,被杀者恰好患小肠气,头被割下后,这气也走了。这庸医像发现了秘密似地,取出怀中纸笔,写道:“医大卵脬经验方。” -
嘲东家诗
太原的鲍秀才在富人家教书。东家很吝啬。冬至时他送一只小狗作为贺礼送给亲家。谁知亲家也很吝啬,几天后把小狗烧熟了作为礼物回赠。东家请鲍秀才上席吃狗肉,并令他以此事作诗。鲍秀才吟道:“小犬出去小犬来,两个亲家不用陪;恰似小生赴科举,秀才出去秀才来。” -
七德
一家延师,供馔甚薄。一日,宾主同坐,见篱边一鸡,指问主人曰:“鸡有几德?”主曰:“五德。”师曰:“以我看来,鸡有七德。”问:“为何多了二德?”答曰:“我便吃得,你却舍不得。” -
低贱之物
欧阳修不喜欢佛教,碰到士人谈论佛经时,总板起面孔对着他们,但是他小儿子的乳名却叫“和尚”。有人就问他说:“您既然不喜欢佛,排斥佛教,为什么却用‘和尚’来为儿子取名啊?”欧阳修说:“这正是把它作为低贱之物,就像现在一般家用牛、驴来为小孩命名一样。” -
田鸡妙答
鸡偶尔在田间小道上行走,碰到一只田鸡(青蛙别称),问道:“你是什么?”答:“田鸡。”鸡大为惊诧,说:“凡是鸡身上都有羽毛,而你没有一片羽毛,怎可称为鸡?”田鸡答:“如果一定要有羽毛才可称之谓鸡,那么上海胡家宅的野鸡(妓女的别称),难道身上都有羽毛吗?”
人物图谱
人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