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怯盗
一痴人闻盗入门,急写“各有内外”四字,贴于堂上。闻盗已登堂,又写“此路不通”四字,贴于内室。闻盗复至,乃逃入厕中。盗踪迹及之,乃掩厕门咳嗽曰:“有人在此。” -
酒煮滚汤
有以淡酒宴客者,客尝之,极赞府上烹调之美。主曰:“粗肴未曾上桌,何以见得?”答曰:“不必论其它,只这一味酒煮白滚汤,就妙起了。” -
取名
有贩卖药材者,离家数载,其妻已生下四子。一日夫归,问众子何来,妻曰:“为你出外多年,我朝暮思君,结想成胎,故命名俱暗藏深意:长是你乍离家室,宿舟沙畔,故名宿砂﹔次是你远乡作客,我在家志念,故名远志﹔三是料你置货完备,合当归家,故唤当归﹔四是连年盼你不到,今该返回故乡,故唤茴香。”夫闻之,大笑曰:“依你这等说来,我再在外几年,家里竟开得一片山药铺了。” -
超度亡夫
一个和尚为死者做道场,索要报酬三钱银子,说这样就可包送亡灵到极乐世界去。有个女人为了超度亡夫,但送的银子份量不足,和尚就念让亡灵到东方的经辞。女人很不高兴,又添送了银子,和尚这才眉开眼笑,补念送亡灵到西方的经句。女人大哭道:“我的亲人哪,只是为了几分银子,累得你跑东又跑西,好不苦啊!” -
有隐身草
傻子遇上一个聪明人,聪明人送给他一棵草,说:“这叫隐身草,手里拿了它,别人就再也看不见了。”傻子擎着“隐身草”,马上到集市上,伸手抢了别人一把钱,扬长而去。钱主抓住他,一顿猛揍。傻子喊道:“任凭你怎么打,反正你看不见我!因为我有隐身草!” -
只识牛马
一女婿蠢笨无知,妻子每次总事先把话教会他之后再放他去岳父家。一次,妻子又反复教他:“我家世传二古画,芳草渡头韩干马,绿杨堤衅戴松牛。”到丈人家后,呆婿偶尔见画,就照字所搬,称颂此画。丈人暗想:这女婿倒是识画里手。后来,妻家欲买“十八学士画”,丈人急忙喊来女婿辨识,呆婿一见画卷,就叹说:“好古画!芳草渡头韩干马,绿杨堤畔戴松牛。”同观者大笑,岳父面子丢尽,骂道:“你只识牛识马,何曾识人!” -
官场惯例
一天,耍猴戏的人因放松戒备,猴子逃脱,看家狗也随它一起逃走。它们获得自由,便结成患难之交,情谊与日俱增,还相互交换帖子,结拜成兄弟。一次,猴子蹲在一丛辣椒下,一个红辣椒恰巧落在它头上。狗见了,急忙将猴子给自己的帖子顶在头上,对着猴子磕头请安。猴子奇怪地询问原故,狗答道:“如今你猴大人高升了。戴了红顶子(清朝官帽制度,帽顶珠形。一品官红宝石),小人照惯例缴上帖子。倘使大人不嫌弃,明天我再送一份门生帖子(清末官场陋习,文人和官吏用投帖拜见老师的方式巴结拍马,拉拢关系)过来。” -
澄子寻衣
宋国的澄子丢失了一件黑衣服,就到路上寻觅。忽见—个妇女穿着黑衣服,就追上去拉紧不放,叫道:“今天我丢了一件黑衣服。”女子气愤地说:“你虽然丢了一件黑衣服,可我穿的这件确是我自已亲手做的呀。”澄子说:“你还是快点把衣服还给我!原来我丢的是件黑夹衣,而你现在穿的是件单衣。用单衣换夹袄,你难道不是占了我的便宜吗?” -
屠儿作文
有个屠夫的儿子攻读诗书,要想做官。一天,他向某某太史请教文章,太史评论他的文章说:“有骨力,有斤两,放在案头上,反复咀嚼也不讨厌。”明为赞扬,实为讽刺。屠夫的儿子却十分高兴,拿了文章向乡亲们夸耀。有个人忍不住向他直率地指出太史说话的寓意,屠夫的儿子非但不听,反而生气地斥责那个说真话的人。 -
各挑行李
兄弟三人外出经商,投宿客店。买来一条鱼,烧好后放在桌上。老大唱《驻云飞》中的一句:“这个鱼儿,我要中间一段儿。”老二接唱道:“我要头和尾,谁敢来争嘴。”三弟说:“一汤儿是我的。”仆人开始还想等着沾些鱼味儿,听这一说,急跨步上前,作揖唱道:“告郡知,明日启程,各自挑行李,那时节辛勤怨得谁,那时节勤怨得谁!” -
误行酒令
席间行酒令,某人先出一令:“春雨如膏”。另一人疑“膏”为“糕”,说:“夏雨如馒头。”第三个误把“夏雨”当“夏禹”,说:“周文王像大饼。” -
拾簪
一人在枕边拾得一簪,喜出望外。诉之于友,友曰:“此不是兄的,定是尊嫂的,何喜之有?”其人答曰:“便是不是弟的,又不是房下的,所以造化。” -
不识书礼
海滨有个平庸的书生,因家事告状,见县官时冒称是名儒弟子。县官看他礼仪极差,就斥责说:“你既为儒门弟子,为何不识礼?”这人说:“我生长在海滨,岂会连“鲤”都不识?鲤有北斗七星,信奉道教的人忌食。”县官说:“我讲书中之礼,谁问你鲤鱼了!”生气地要鞭打书生。书生又认“书”为“须”,急忙辩解说:“大人搞错了,有须的是鲇鱼,不是鲤鱼啊!” -
譬字令
众客饮酒,要譬字《四书》一句为令,说不出者,罚一巨觥。首令曰:“譬如为山。”次曰“譬如行远必自迩”,以及“譬之宫墙”等句。落后一人无可说得,乃曰:“能近取譬。”众哗然曰:“不如式该罚。如何譬字说在下面?”其人曰:“屁原该在下,诸兄都从上来,不说自倒出了,反来罚我?”
人物图谱
人物链接